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色列新移民潮的出現

移民,在以色列是一個水恆的主題。確實,當代以色列國家從無到有,人口從少到多,力量從弱到強,靠的都是移民,靠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沒有移民,就沒有當代的以色列國家。以色列建國後,曾出現過幾次吸收猶太移民的高潮。但進入80年代後,移入的猶太人逐漸減少,每年不到2萬人,1985年和1986年甚至出現了移民人數的負增長,即移出人數超過移入人數。然而,從80年代末開始,以色列又迎來一次猶太人大批湧入的高潮,這批移民主要來自蘇聯、東歐和衣索比亞。

原蘇聯是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之一,到80年代時約有160萬人,僅次於美國和以色列。由於長期以來蘇聯與西方國家和以色列相互敵對,它對國內猶太人的外移一直嚴加限制。直到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執政後,這種控制才逐漸放寬。

戈巴契夫總統80年代後期開始推行其改革,蘇聯國內出現了嚴重的政治不穩和經濟困難,民族矛盾也日趨尖銳,猶太人擔心自己成為新的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受害者,在蘇聯當局放寬了外移限制後,便紛紛提出移居國外的申請。而戈巴契夫為了推行其改革措施,需要得到美國在經濟上的支持,而美國過去常常因蘇聯限制猶太人外移而對其進行指責,因此他便放寬限制,允許猶太人外移。1987年被允許出境的蘇聯猶太人數為8,177人,到1988年便上升到18,965人;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外移人數急劇增加,當年出境的猶太人共有71,000人,而到1990年,外移猶太人竟猛增到20萬!

這些外移的蘇聯猶太人只有少數去了美國等西方國家,而大部分來到了以色列。主要原因是其他國家都對移民有種種限制,而以色列卻對猶太移民敞開大門,積極協助他們前來定居,甚至開闢了專門運送移民的國際直達航線。1990年來到以色列的蘇聯猶太人多達18.18萬人,1991年為17.5萬人。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的幾年裡,每年仍有7—8萬前蘇聯猶太人移入以色列,即使在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以色列遭到伊拉克導彈的襲擊時,源源不斷的蘇聯猶太移民潮流也沒有停止。

到80年代時,其他東歐國家也還有一些猶太人,其中人數較多的是匈牙利(6萬人)、羅馬尼亞(2.2萬人),另外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也都有數千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東歐各國猶太人也加入了蘇聯猶太人外移的浪潮,前來以色列定居。此外,衣索比亞剩餘的1.4萬黑猶太人也在來到以色列。

據統計,從1989年到1996年的七年多時間裡,以色列一共接受了74萬多新猶太移民。這是繼建國初期大規模接受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移民之後,出現的又一次移民高潮。到1996年,以色列猶太人已達463.4萬人,占全國總人口(570萬)的81.2%。

「所羅門行動」

1984年底的「摩西行動」結束後,衣索比亞還有一萬余名法拉沙黑猶太人。1989年11月,以色列與衣索比亞恢復了外交關係,並開始與埃總統門格斯圖就法拉沙人外移進行談判。經過討價還價。1990年底,雙方達成了協定,以色列答應通過紐約的銀行帳戶向埃政府支付3,500萬美元,衣索比亞政府則同意讓5,000名法拉沙人移居以色列,與他們的親人團聚。

經過組織,大批法拉沙人從他們生活的山區來到了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聚集在以色列新開設的駐埃大使館附近,等待著移居以色列。但是,1991年5月,衣索比亞的內戰形勢發生劇變,反政府武裝兵臨阿迪斯阿貝巴城下,總統門格斯圖逃到了國外。沙米爾政府擔心同門格斯圖達成的協議無法履行,決心單獨採取行動救助這些黑猶太人。從5月24日到25日的25個小時裡,以色列成功地實施了一項代號為「所羅門行動」的空運救援計畫,把14194名法拉沙人從混亂不堪的阿迪斯阿貝巴接到了以色列。

「所羅門行動」共動用了包括軍用運輸機和民航客機在內的35架飛機,來回41架次。由於機少人多,這些法拉沙人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不準帶任何行李。他們到機場後每人在額頭上貼一個有號碼的小標籤,在以色列士兵的指揮下排隊上飛機。有的飛機為了多載些人,連座位都拆掉了。一架波音747竟載了1087人,連廁所裡都擠滿了人。吸取1984年「摩西行動」的教訓,這次空運行動完全是在保密狀態中進行的。直到行動結束後才把消息向新聞界公佈。「所羅門行動」結束後,衣索比亞剩下的法拉沙人已不到2000了。

新移民的安置

1990年大批蘇聯猶太人來到以色列時,以色列經濟正處於低谷中,失業率很高,但人們對政府同意接納如此眾多的新猶太移民並沒有多少爭論,還有許多人自願為接待和安置新移民提供義務服務。另外,由於執政的利庫德集團堅持對西岸和加沙的長期佔領,也需要吸引更多的猶太移民來此定居。

在短短的6—7年時間裡,只有400來萬人口的以色列要接納70多萬新移民,等於每六、七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個人是新移民。安置如此眾多的新移民,對以色列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由於有50年代初吸收移民潮的經驗,有多年來建立的移民安置系統,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以色列人對此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因此,以色列仍然能在沒有發生重大社會動盪的情況下吸收了這支龐大的移民大軍。這在其他國家是難以想像的,也是無法做到的。

以色列全國建立了近200個移民安置中心,讓新移民在融入社會之前暫時安身。安置中心可向移民們提供簡易住房、語言培訓、就業培訓、醫療衛生等服務。為了方便人數眾多的俄國移民,以色列街頭的招牌、廣告、路標,商品的標籤、包裝、說明書,除原來的希伯來文、英文、阿拉伯文外,都增加了俄文。俄文的書籍報刊隨處可見,廣播、電視中也增加了俄語節目。全國還出現了不少為新移民開辦的希伯來語言學校、職業培訓中心。在50、60年代,移民的安置、培訓、就業基本上是由國家包下來。而現在以色列採取的是「直接吸收」的方法,具體說,就是由國家向新移民提供一筆生活補助費(一個三口之家第一年可以得到大約1.1萬美元),以及6個月的免費醫療保險。此後,便讓他們在社會中自謀生路,自主沉浮了。以色列當局認為,「直接吸收」的方式既對國家有利,也對新移民有利,因為這樣可以使他們較快地直接融入以色列社會。

然而,真正要融入這個社會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移民來到後,面臨的最大困難一是工作,二是住房。前蘇聯移民的教育程度普遍比較高,他們中有不少人是教師、醫生、工程師、藝術家、科學家。但以也列也是一個專業技術人員過剩的國家,尤其是醫生和科技人員,以色列每年都有不少這類人才流到歐美。因此,許多前蘇聯的專業技術人員在以色列只能幹一般普通職員的工作,甚至幹體力勞動。“直接吸收”也就意味著政府不向移民提供住房,移民安置中心的臨時簡易住房也是要付費的。除了生活的艱辛,移民們還面臨著安全問題。所有男女青年都要到軍隊服役,成年男子每年也必須服一個月的預備役。另外,巴勒斯坦人對猶太人不斷移居以色列非常痛恨,往往把這種仇恨發洩在新移民身上。受“哈馬斯”等極端組織襲擊的人中就有不少是新移民。

新移民中大多數人並不是猶太複國主義者(甚至據以色列內政部說,他們中有20%的人根本就無法證明他們是猶太人),他們來到以色列完全是希望能過上好日子,能很快發財致富。因此,當發現在這裡謀生不易,甚至在這裡還不如原來在蘇聯生活得好,他們不免怨天尤人,憤世嫉俗。正是在這種不滿情緒下,不少新移民在1992年的大選中投了工黨的票,把利庫德集團趕下了執政的寶座;當情況沒有改善時,他們在1996年又投票把工黨趕下臺,讓利庫德集團重獲政權。以色列兩大政黨一直勢均力敵,而幾十萬新移民的選票往往能起決定性的作用。

新移民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大規模的移民浪潮既是對以色列經濟的挑戰,同時也給以色列經濟發展注人了新的推動力。事實上,由於1989年底開始的大批新移民的到來,各方面的需求增加,不僅沒有導致經濟狀況的惡化,反而加快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為了解決新移民的住房,政府用免稅和提高租金的辦法,促進數萬套空置住房進入租賃市場,滿足了緊急的住房需求。1990年底,政府直接參與了應急住房的修建計畫,鼓勵私人和國有承包商參與住房建設。一批住房工程的啟動,拉動了經濟的發展。為了鼓勵需求,政府向移民們提供長期低息住房抵押貸款和無息貸款。

大批移民的湧入使國內需求大增,投資規模加大。工業投資1989年為4.42億美元,到1992年便增加到了8.2億美元,三年內幾乎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勞動力的增加,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發展。1990—1992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都超過了6%,大大高於80年代的平均水準。就業人數增長也很快,1992年比1989年增加了10%。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的到來,失業的人數也不少,1991—1992失業率上升了50%。由於勞動力成本降低,實際收入減少,通貨膨脹率20多年來第一次下降到一位數(9.4%)。

單靠以色列國內的財力,要安置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是遠遠不夠的。儘管海外猶太社團的捐贈在兩年內增加了60%,財政還是出現了巨額赤字。為此,以色列政府提出希望美國提供10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以向海外籌集資金。但因利庫德集團政府在被占領土大修定居點,直到1992年底美國才同意提供貸款擔保。

來自前蘇聯和東歐的移民中有一半左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科學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他們的專業知識和才能是以色列獲得的一筆寶貴財富,對於以色列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另一方面,俄羅斯移民也帶來了一些以色列社會原來沒有的問題。以色列近年出現的犯罪率上升,出現的黑社會,走私,販毒,賣淫、酗酒等現象,多與來自前蘇聯的移民有關。因此,也有不少以色列人抱怨這些俄國人敗壞了以色列社會。

相比之下,來自衣索比亞的法拉沙人卻更受普通以色列人的歡迎。這些原來生活在貧窮落後的非洲社會中的黑猶太人,猛然來到了富裕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他們自然會產生一種感激和滿足的感情。他們對生活條件要求不高,對工作也不挑剔,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情溫順,與世無爭。因此,與那些吵吵嚷嚷的俄羅斯移民比起來,一般以色列人對衣索比亞移民的印象要好得多。但他們也認為,由於有著特殊的文化、習俗和膚色,他們要想完全融入以色列社會要困難得多,時間也會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