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大選和拉賓政府的組成
1992年6月23日,以色列舉行了第13屆議會選舉。由於沙米爾政府在談判中與巴勒斯坦代表團涉及到西岸和加沙的自治問題,泰西亞、莫萊德兩個右翼政黨退出內閣以示抗議而導致政府危機,沙米爾只得宣布提前進行大選。選舉的結果是,執政的利庫德集團遭到慘敗,在議會中丟掉了8個席位,只獲得32席,工黨比上屆增加了5席,獲得44席。另外,由統一工人黨、公民權利運動等聯合組成的梅雷茲黨在這次選舉中嶄露頭角,一舉奪得12個席位,成為議會中的第三大政黨。
工黨在這次大選中獲勝,主要原因是利庫德集團在領土問題上堅持寸步不讓的強硬政策,繼續在占領地區修建定居點,這種僵硬的不妥協態度有悖于海灣戰爭之後的和平大趨勢;而工黨在被占領土問題上採取靈活務實的態度,主張接受「領土換和平」的原則,主張同巴勒斯坦人進行談判,因而深得廣大選民的擁護。其次,利庫德集團執政以來,以色列經濟一直很糟,而沙米爾政府卻出於政治考慮,仍大力投資在被占領土修建定居點,人們的不滿日甚一日。另外,由於沙米爾政府堅持僵硬立場,與美國中東政策目標相抵觸,因此雙方的摩擦經常發生。美國在驅逐巴勒斯坦人問題以及修建猶太定居點等問題上都公開批評以色列,並拒絕向以提供100萬美元的貸款擔保。
從工黨本身來看,其內部進行了政治改革,由黨員直接選舉黨主席和議員候選人,而不是過去那樣由中央委員會來決定。2月19日,15萬黨員投票選舉拉賓為黨的新主席,取代了任工黨領袖達15年之久的佩雷斯。時年69歲的拉賓出生在巴勒斯坦本土,在1967年戰爭中任總參謀長,被許多人視為戰爭英雄,1968年退役後即出任駐美國大使,1974年至1977年擔任過總理。在1984—1990年聯合政府中任國防部長期間,他對被占領土巴勒斯坦人的起義採取「鐵拳政策」,被稱為「具有鷹爪的鴿派」人物,其立場比沙米爾溫和務實,又比佩雷斯強硬,因此對大批的「中間選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主張凍結在被占領土修建定居點的計畫,競選時明確指出:「當我們在國內還存在著嚴重的吸收移民和失業問題時,我反對將數十億謝克爾浪費在占領地區修建定居點上。」無論從資歷、聲望上來看,還是從政策主張來看,拉賓作為工黨新領袖都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出馬為工黨贏得了大批的選票。利庫德集團失利後,在內部進行了調整,選舉43歲的本傑明·內塔尼亞胡為新的領袖。
拉賓的組閣比較順利,很快就得到了梅雷茲黨和沙斯黨的支持,擁有了62個議席。新政府由拉賓任總理兼國防部長,佩雷斯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拉賓在就職演說中首次公開邀請敘利亞、約旦和黎巴嫩領導人訪問耶路撒冷,並表示「為了和平,我作好了今天或明天去安曼、大馬士革和貝魯特的準備。」他的表態為停滯不前的中東和平進程注入了一劑強有力的興奮劑。
外交成就
工黨獲勝以及拉賓政府的組成,為以色列修復和發展同美國的關係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沙米爾政府在領土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以及同美國的不合作態度,使以美關係一度跌入低谷,美國三次在聯合國安理會支持通過譴責以色列的決議,這在美以關係史上是從未有過的。美國對1992年6月以色列國內政治的變化非常歡迎,布希總統是第一個向拉賓表示祝賀的外國領導人。拉賓就職後六個星期就前往美國訪問,並向布希總統表示了他將澈底改變以色列前政府的領土主義政策,布希則宣布美國將批准向以色列提供急需的100億美元的貸款擔保。克林頓上臺後,1993年3月,拉賓再次赴美訪問,得到了美國繼續支持以色列保持對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優勢的承諾,確立了雙方在冷戰後的新的戰略夥伴關係。以美關係得到了全面改善和加強。
海灣戰爭和冷戰結束之後,以色列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工黨新政府上臺後,這些成果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1992年1月底,以色列同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這一事件被以色列新聞界稱為是「近年來以色列外交最重大的成就」和「以色列在亞洲孤立地位的結束」。正是在同中國建交之後,以色列才在1992—1993年相繼與印度、蒙古、越南、寮国、柬埔寨建立外交關係的。1992年12月、1993年10月赫爾佐克總統和拉賓總理先後訪問了中國。東歐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也在1990—1991年先後與以色列恢復了外交關係。以色列與蘇聯1967年六天戰爭後斷交後關係一直很冷淡,但蘇聯始終不贊成用武力消滅以色列。1991年5月,蘇聯提出只要以色列同意參加中東和會,蘇聯將願意與以色列復交。10月18日,沙米爾正式宣布以色列將出席中東和會,同日以蘇宣布恢復兩國外交關係。
被以色列視為其重要外交成就之一的還有與梵蒂岡建立的外交關係。儘管梵蒂岡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實體,但卻因宗教原因在國際社會中影響很大。由於耶路撒冷的地位未決,梵蒂岡與以色列一直沒有外交關係。海灣戰爭之後,隨著以阿和平進程的啟動,梵蒂岡在同以色列談判解決了基督教聖地保護問題之後,也於1993年12月同以色列互換了大使。另外,尼日利亞、喀麥隆等一批非洲國家也在1991—1993年與以色列復交或建交,以及蘇聯解體後一批獨聯體國家也紛紛與以色列建交。從1991年10月召開馬德里中東和會到1993年9月為止,共有34個國家與以色列建交或復交,這段時期被稱為以色列外交的「豐收季節」。
為和平道路掃除障礙
在和平問題上,拉賓政府採取了相當靈活和務實的態度,明確反對「大以色列計畫」,提出以和平邊界代替過去的安全邊界,接受「領土換和平」的原則,同意在保證以色列安全的條件下在領土問題上作出讓步,同意以聯合國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為談判基礎,同意讓巴勒斯坦人實行自治。針對原利庫德集團的政策,工黨政府還採取了一些具體的措施,為和平道路掃清障礙。主要的措施有:
一)凍結在被占領土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修建猶太定居點。根據原沙米爾政府1992年的建房預算,大部分將用於在占領地區修建定居點,在計畫修建的7,500套住房中,有5,000套在占領地區。新政府成立後第三天,即由財政部長和住房部長聯合提議,凍結了在占領地區修建定居點的合同。後又在第一次內閣會議上正式取消了在被占領土正在和即將修建6,681套猶太人住房的計畫。
二)承認戈蘭高地的主權屬於敘利亞,並表示願就從戈蘭高地的撤軍問題與敘利亞進行談判。原利庫德政府一直堅持戈蘭高地是以色列的一部分,並在1981年在議會通過議案宣布在戈蘭高地實施以色列法律。1992年9月,拉賓總理明確表示,準備將戈蘭高地部分地區歸還給敘利亞,並表示願意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會晤敘利亞總統阿薩德。10月22日,以色列政府首次正式宣布,它願意就戈蘭高地問題同敘利亞進行會談。
三)解除與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儘管前利庫德政府同意參加中東和會,但卻拒絕同巴解接觸。而事實上巴解是得到絕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承認和擁護的領導力量,沒有巴解的參與,以一巴會談就不可能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9月23日,梅雷茲黨領導人、教育部長阿洛尼提出,政府應取消1986年規定的禁止同巴解組織接觸的限制,同巴解舉行直接談判。1993年1月,以色列議會以39票贊成、20票反對的結果決定解除與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這就為以巴高層人員的來往清除了障礙。
另外,拉賓上臺後,還積極開展中東外交,加強與有關阿拉伯國家的聯繫,努力消除彼此間的不信任感。拉賓出任總理不滿一週,就主動訪問了埃及,打破了六年來兩國高層互不往來的僵局。這些措施遭到了利庫德集團和其他右翼黨派的強烈反對,牠們組織了其支持者們進行抗議和示威,甚至在議會中對拉賓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兩大政治集團在和平問題上的鬥爭始終非常激烈。拉賓政府的政策調整,是建立在這樣幾點認識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使牠認識到如果再頑固堅持「大以色列」的政策,將直接損害以色列的現實國家利益;其次,如果兼併被占領土,將會使以色列國家的猶太屬性被改變,因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口的增長率大大高于猶太人,這樣最終將可能出現阿拉伯人超過猶太人的情況;再次,對西岸和加沙的長期占領,給以色列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使以色列人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自1987年巴勒斯坦人舉行暴力反抗以來,已有近200名以色列人在被占領土喪生;最後,由於長期占領,哈馬斯等激進勢力在西岸和加沙發展很快,大有取代巴解組織之勢,如果再拒絕與巴解組織接觸,以色列將有可能找不到願意與之談判的對手。
奧斯陸協議
以色列解除了同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之後,雙方代表通過公開的和秘密的管道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公開的管道主要是以巴代表在馬德里中東和會框架下在華盛頓舉行的雙邊談判,但這種公開談判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一條重要的秘密管道是雙方的高層官員在挪威外交部斡旋下進行的談判,以巴代表從1993年1月到8月在奧斯陸先後舉行了14次密談。到了後來,以方的代表是外交部總司長烏里·沙維爾,巴方代表是阿拉法特的高級顧問阿布·阿拉,他們分別接受拉賓總理和阿拉法特主席的直接指示。拉賓、佩雷斯和阿拉法特面對實現,勇敢地抓住機遇,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以巴秘密談判終於在1993年8月20日,也就是在華盛頓公開的中東會談第11輪正在進行時取得了重大突破,雙方達成了《關於加沙一傑里科首先自治的協議》。佩雷斯在秘密訪問奧斯陸時草簽了這一協議。
雙方達成的協議包括原則宣言和四個附件。原則宣言中稱:「以色列政府和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致認為,結束數十年的衝突和對抗,相互承認對方合法的政治權利,不遺餘力地實現和平共處、尊嚴和共同安全,在和平進程的框架內實現公正、持久、全面的和平、諒解和歷史性和解,這樣的時刻已經到來。」四個附件的主要內容是巴勒斯坦人首先在西岸和加沙實現自治,建立一個巴勒斯坦臨時性自治機構,其過渡期不超過5年;以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為基礎實現永久和平;關於被占領土的最終地位、猶太定居點、耶路撒冷地位、巴勒斯坦難民等問題的談判在過渡期第3年即1996年初開始;以色列軍隊在4個月內從加沙和傑里科撤出,由巴勒斯坦警察部隊接管;9個月內舉行巴勒斯坦全民選舉。
8月29日,佩雷斯向內閣會議通報了同巴解組織在奧斯陸達成的協議,部長們在經過激烈的辯論後次日以16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這一協議。9月9日,拉賓總理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分別在耶路撒冷和突尼斯簽署了以巴相互承認的協議。9月13日,拉賓和阿拉法特同美國總統克林頓一起,在華盛頓白宮南草坪舉行了以巴和平協議的簽字儀式。以色列外長佩雷斯和巴解執委會委員阿巴斯分別代表雙方在《原則宣言》文本上籤了字,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和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作為中證人也在這一文件上籤了字。當阿拉法特主席伸出和解之手時,拉賓總理遲疑了一下之後終於同他昔日不共戴天的敵人的手握在了一起,全世界數億人通過電視觀看了這一歷史性的過程。儀式上,拉賓發表了一段發自內心的講話。他說:
「今天簽署這樣一個宣言,不論對我作為一名參加了歷次戰爭的以色列軍人來說,還是對以色列人民和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巴勒斯坦人,讓我對你們說,我們命中註定要共同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我們用響亮而又清楚的聲音對你們說:血和淚已經流夠了,夠了!我們無意報復,我們不憎恨你們。和你們一樣,我們也是正常的人—想建立一個家,想栽一棵樹,希望愛情,希望和你們一道自由、體面、親和地生活在一起。
我們今天正給和平一個機會。我要對你們說,再一次對你們說:夠了!
讓我們祈禱,我們共同告別武器的那一天終將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