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以色列發展趨勢

以色列的人口發展趨勢

90年代初全世界的猶太人口大約為1,280萬。其中以色列的猶太人口為420萬,約占世界猶太人口的30%。美國仍是猶太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570萬人,占世界猶太人口的44%。根據1989年的統計,當時蘇聯共有猶太人口122萬,占世界猶太人口的11%。蘇聯解體後,這些猶太人主要集中在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三個國家。除以色列、美國和前蘇聯外,猶太人較多的國家還有法國(53萬)、英國(32萬)、加拿大(31萬)、阿根廷(22萬)、南非(11萬)、巴西(10萬)。這也就是說,猶太人仍是一個散居世界各地的民族,其分散程度遠比其他許多民族,包括一些大民族都要高。由於出生率下降、同化以及外移等原因,世界多數國家的猶太人口目前都在減少。而以色列的猶太人口卻增長很快,主要是因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以色列猶太人的出生率大大高於國外猶太人。80年代末期,每個以色列婦女平均生育2.8個孩子。這是因為,一是以色列政府鼓勵生育,對多子女家庭有多種優惠和福利,因此在社會中形成了多生育的風氣;二是受宗教思想的影響,以色列的正統派和保守派猶太教徒家庭中的子女都比改革派和世俗猶太人家庭多。因此,以色列猶太人近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4%—1.5%,整個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很年輕。

其次,以色列不存在猶太人因同化而減少這一問題。在這裡,猶太人只能同猶太人結婚,子女自然也是猶太人;在這裡,一個猶太人無論信仰猶太教與否,也無論他是否參加宗教活動,他的猶太人身分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也就是說,在以色列國內不存在「文化同化」的現象。而生活在國外的猶太人的猶太身分除了婚姻、血緣等因素外,在很大程度還要靠參加猶太宗教、文化活動來保持和認同。

第三,自建國以來,以色列每年都要接受許多來自國外的猶太移民。儘管以色列也有猶太人外移的問題,但只有極少數的年份移出的人數多於移入的人數。在大部分時間裡,以色列都要接受比移出人數多得多的外國猶太移民。最近的一次移民高潮是1990—1995年間來自前蘇聯、東歐、埃塞俄比亞等地的60多萬猶太人,這次移民高潮使以色列的猶太人口從380多萬猛增至430多萬。

一方面,由於阿以和平進程不斷推進,以色列國內出現了空前的和平氣氛,經濟發展勢頭強勁,人民享有較高的生活水準。而另一方面,國際間的民族主義情緒上升,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反猶排猶的新納粹勢力抬頭的現象。這些因素都會刺激和吸引更多的猶太人前來以色列定居。

以色列的人口發展趨勢對全世界猶太人口形勢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用不了多少年,以色列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猶太人最多的國家。而且也不用太長的時間,以色列的猶太人將超過全世界猶太人的總和,也就是說,到時候世界上的多數猶太人將生活在以色列。60年代,以色列猶太人只佔全世界猶太人的13%,70年代為20%,80年代25%,目前是35%。如果按照這一速度,大約到2010年,生活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數就將超過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猶太人了。屆時,以色列就真正成了世界猶太人的「祖國」了。因為現在除猶太人外,世界上還沒哪一個民族是生活在國外的人比生活在祖國內的人多。到那時,也就不能再說猶太人是一個其主體散居於世界各地的民族了。

經濟奇蹟

在《聖經》中,巴勒斯坦這片土地被描繪為「流著奶和蜜的沃地」。然而,當19世紀末那些俄國和東歐猶太人在復國理想的鼓舞下來到這裡時,展現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片淒涼的景象:巴勒斯坦土地貧瘠,人煙稀少,水利失修,昔日的田園早已經荒蕪,許多地方變成了沼澤,草場退化成了土丘和沙漠,往日繁華的城鎮早已衰落破敗,只剩下了斷壁殘垣和枯木荒草。

但一個世紀之後,這片同樣的土地卻又呈現出另一番景象:過去瘧疾流行的沼澤地被排幹了水,改造成了整齊平坦的良田和果園;裸露的山崗被重新栽滿了樹木,一片郁郁蔥蔥;荒涼的沙漠中出現了一片片綠洲,充滿了勃勃生機;在古老的土地上,新型的現代化城鎮星羅棋布,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四通八達······翻天覆地的變化,使這裡真正成了「流著奶和蜜的沃地」。

當代的以色列,在全世界180多個國家中,面積排列在第144位,人口排列在第100位。然而,就是這個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小國家,儘管建國時一窮二白,並先後接納了數倍於本國人口的外來移民,儘管在過去幾十年裡與鄰國戰火不斷,但是它卻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了極為驕人的業績:

以色列白手起家,只經過短短40多年的發展,便從一個經濟弱小的貧窮國家一躍成為當今世界上經濟和科技最發達的12個國家之一。

幾十年來,以色列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的發展。從1948年到1973年,經濟發展平均每年遞增10%,在此後的20多年裡發展速度雖然放慢了一些,但基本仍保持為年增長5%左右。60年代以色列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5億美元,70年代末為190億美元,到1995年已高達850億美元。從1950年到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翻了30多倍。

從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看,到1996年,以色列已高達16,500美元,居世界第21位。與那些老牌的歐洲國家相比,以色列的人均國民產值已超過了西班牙、葡萄牙,趕上了英國、義大利,與德國、荷蘭、法國、瑞典等國也沒有太大的差距。據估計到2002年,以色列的人均國民產值可望到達20,000美元。

30年前,以色列出口的貨物總額只有10億美元左右,而到1996年它的出口貿易額已達310億美元,增長了30倍。它的外匯儲備也增加了十多倍,現有近90億美元。以色列在通訊、電子設備、計算機等先進產品方面,在世界貿易市場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以色列人生活水準提高的幅度也是巨大的。它的人均壽命現已達到78歲,居世界第12位。現在人們家家有彩色電視機,能收看全世界40多個頻道的節目。平均每個以色列家庭有1.5部電話,每三戶人家就有一臺個人電腦。30年前,只有少數以色列人可能出國旅遊,而今天,在這個只有500餘萬人口的國家裡,每年出國旅遊的人數多達200萬。

1975年,以色列僅有30萬輛小汽車,擁有私人小汽車的家庭不到全國家庭的三分之一。當時對許多家庭來說,買小汽車只是一個夢想。而現在全國的私人汽車已超過100萬輛,汽車已成為很普通的家庭用品。……

要說明以色列的經濟奇蹟,還可以列舉很多數字。由於以色列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濟的高速發展,有人把它稱讚為中東的日本,也有人把它比作中東的新加坡,還有人說它是中東的瑞士。

高速發展的秘密

從以色列的經濟結構來看,長期以來,它既保持著典型的資本主義特徵,但卻又採取了一些不同於一般資本主義國家的做法。一方面,以色列存在著許多私營企業,完全按市場規則和價值規律運行,互相競爭,適者生存。但另一方面,它又有不少集體和國營企業,這類企業早在建國前就已存在,建國後一直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1948年到1977年,以色列的公有制經濟成分一直占國民經濟的60%以上,到80年代以後仍佔50%左右。這樣,政府便能通過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整個國民經濟保持著強有力的干預。

這便是以色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第一個秘密,即無論資本主義的做法,還是社會主義的做法,只要能促進經濟發展就拿來採用。當然,在以色列領導人看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這隻「看得見的手」是非伸出去不可的,因為以色列面臨的是特殊的情況。首先,它要經常要接納大批的移民,而解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只有政府才能做得到;其次,以色列建國後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中,也只有政府才能對大炮和黃油孰先孰後作出安排;第三,建國後,以色列獲得了大量的國外援助,有效地使用和分配外援,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爭取更多援助的前提條件。

以色列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第二個秘密,是建立一種高度外嚮型的經濟結構。以色列之所以走這樣一條經濟發展道路,也是與它獨特的國情分不開的。第一,它國小人少,資源貧乏,單靠國內資源和市場是無法發展的;第二,以色列人文化技術素質優秀,他們生產和開發的產品科技含量高,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第三,富有經商傳統和經驗的猶太人遍布世界各地,是以色列天然的國際商業網路。

例如,以色列農業在基本解決了糧食問題後,便全力發展面向出口的經濟作物,這其中最主要是花卉。以色列人利用玻璃或塑膠大棚調節和控制溫度,利用電腦設備控制灌溉、施肥,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品種。據統計,近幾年來,以色列每年的出口的鮮花都在兩億美元以上,平均每人40多美元!鑽石加工是猶太人的一項傳統行業,以色列的鑽石出口舉世聞名,然而它本身卻不出產鑽石。以色列從南非等地進口鑽石原料,以高超的切割和打磨技術進行加工,然後再通過世界各地的猶太商業網出售,每年創匯達30多億美元。外嚮型的旅遊業、高技術含量的加工型產品和先進實用的軍工產品的大量出口,都是以色列重要的外匯收入項目。

以色列發展經濟的第三個秘密是用活資金,尤其是大量利用外資。在以色列,各行各業的人都喜歡說這樣一個詞「籌款」(Fund Raising)。這種籌款活動既在國內進行,也在國外進行。不管用什麼方式,只要能籌到款,目的就達到了。貸款也好,投資也好,尤償援助也好,一概歡迎。因為精明的猶太人深諳此道:錢是可以生錢的。在這個國家,有一種組織形式非常普遍,那就是基金會。大到開展一項龐大的基建工程,小到出版一本學術著作,人們都會成立一個專門的基金會。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籌款」,把凡是可以利用的資金都利用起來。

建國後,以色列的外資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援助;二是世界猶太人的貸款和捐贈;三是德國政府的賠款;四是國外的投資。從1948年到1988年的40年裡,以色列從以上這四個方面獲得的外資多達550億美元。巨額外資為以色列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教育為本,科技立國

以色列建國後,能夠在敵對的環境中求得生存,並保持社會的繁榮穩定,經濟的高速發展,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依靠自己獨特而優秀的教育制度,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依靠自己高水準的科學技術,加強綜合國力,從而使自己無論是在軍事衝突中還是在和平競爭中都立於不敗之地。

崇尚知識,重視教育,是猶太民族的傳統。猶太民族流散世界而不滅,猶太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教育是維繫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紐帶。以色列歷界政府都對教育保持著高投入,多年來一直不低於國民生產總值的8%,這一比例高於美國、日本等多數發達國家。另外,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是以色列教育經費的一個重要來源。如果讓他們出錢幫以色列買武器打仗,可能他們還會有些猶豫,但如果要他們幫助以色列發展教育,他們大都樂意慷慨解囊。以色列大學的許多設施,如教學大樓、圖書館、實驗室以及一些獎學金、研究基金都是國外猶太人捐助建立的。許多國外猶太社團與國內的不同地區結為姊妹關係,以幫助當地的教育、文化和科技事業。猶太人重視教育這一優良傳統在以色列的發揚光大,結果使是造就了大批高質量的建設人才。

以色列教育的目標,首先是提高整個民族的基本文化素質;其次是通過教育促進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的融合,加強民族凝聚力;第三是為經濟發展提供優質的勞動力大軍;第四是推動文化繁榮和促進科技進步。科學研究在以色列也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用於科學研究的資金一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左右,這一比例也超過了美國(2.7%)。據統計,1990年以色列每萬名具有工作能力的人中,在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的學者人數為100多人,這一比例也遠遠超過美、英、日等國居世界首位。

除了依靠發展自己的教育外,移民也給以色列送來了大量優秀的人才資源。幾十年來,來到這個國家的移民中,有不少是歐、美、蘇聯等國家的第一流科技文化人才。他們的到來,使以色列的科學和教育從一開始就建立在很高的起點之上。

以色列公民中的文盲率只是3%,而且這其中大多數還是阿拉伯人等少數民族。猶太人幾乎百分之百都受過教育,他們是一支高質素的勞動力大軍。90年代初,以色列每萬人中的在校大學生人數為280人,這一比例高于大多數歐洲國家。它人口中平均擁有的教授和醫生人數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正是由於有了大批高質量的人才,以色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意識形態的變遷

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以色列國具有很強的社會主義色彩。這是由於猶太復國主義19世紀後期興起於東歐,當時是工人運動風起雲湧、社會主義思想迅速發展的時代。早期移居巴勒斯坦的人中有不少社會主義者,他們建立了基布茲、猶太工總等集體經濟組織,建立了勞工聯盟、青年衛士、巴勒斯坦工人黨等工人政黨。在半個多世紀里,工人政黨一直在以色列政壇占統治地位,經濟上實行以集體和國營企業為主、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重視社會福利的社會主義政策。以色列的前五位總理本—古里安、夏里特、艾希科爾、梅厄、拉賓都是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工黨領導人。

但自從70年代中期起,工黨獨霸政壇的時代就結束了,出現了工黨與利庫德集團平分秋色的局面。這樣一來,傳統的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主義一猶太復國主義思想便走上了下坡路,意識形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宗教思想的影響上升,右翼的極端民族主義和狹隘的宗教狂熱也開始在人民群眾中蔓延。在經濟上,以色列對西方的依賴日益加深,私有資本在經濟中的比例越來越大,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超過了國家的干預能力。在社會中,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的比重上升,早期理想色彩濃厚的集體主義淡化。社會主義色彩的消褪是以色列社會近一、二十年來的顯著特點。

宗教勢力的崛起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社會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的衰落。當代猶太復國主義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它的世俗性。宗教與世俗力量的鬥爭從以色列一建國就存在。在早期,在本—古里安等老一代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強有力的壓制下,宗教勢力始終難成氣候,在政治上和社會中也沒有太大的影響。然而70年代初以來,極端的宗教民族主義情緒在以色列人中滋長。最明顯的是「信仰者集團」的出現和泰米黨、沙斯黨等極端正統派宗教政黨的崛起。這些黨派利用以色列特殊的政治體制,攫取到許多干預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權力,甚至還要求把以色列變為一個由宗教勢力統治的神權國家。宗教勢力的崛起削弱了世俗的猶太復國主義力量,世俗的以色列人感到他們的自由和權利受到了侵犯,對宗教勢力插手政治非常不滿。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基布茲的衰退和演變。基布茲在以色列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過巨大的影響。雖然基布茲人口最多時也只佔全國人口的4%,但80年代以前,歷屆政府中卻有三分之一的部長來自基布茲,本—古里安、梅厄等四位總理都曾是基布茲成員。但是,一度曾是以色列國家象徵的基布茲,近一、二十年來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首先是它的數量開始減少,在社會中的影響逐漸下降。早在60年代初,全國已有270多個基布茲。但自那以後,基布茲就沒有再增加。而近年由於合併及改變經營性質,基布茲數量還有所減少。另外,由於年輕一代中願意留在基布茲中生活的人逐漸減少,基布茲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也下降了,據近年的統計,大約只佔2.7%,而且這一比例還在繼續下降。雖然近幾年以色列接受了近百萬來自前蘇聯等地的猶太移民,但在新移民中卻沒有建立新的基布茲,新移民中願意到基布茲去定居的人也很少。

其次,基布茲的性質正在改變。早期的基布茲基本以農業為主,它反對剝削,依靠其成員們進行自食其力的集體勞動。現在,很多基布茲基本上已成了一種完全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經營的農、工、商、貿的綜合企業。為了追逐利潤,牠們或多或少都雇有一些非基布茲成員的外來勞動力,按勞付給工資,基布茲成員們在某種程度上已成了資本家式的剝削階層。基布茲的集體生活方式的變化更大。過去大家穿一樣的衣服,住一樣的房子,共同在公共食堂一起吃飯,孩子從小在幼稚園生活的做法已逐漸被小家庭生活所取代。由於小家庭的經濟能力日益加強,成員們之間的生活方式差別越來越大,同一個基布茲內也出現了貧富差別。

面向未來

自1948年建國起,以色列一直面臨著一個壓倒一切的問題,這就是國家的安全與生存。它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發生過五次大的戰爭,小規模的戰爭和流血衝突不計其數。它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還在這種環境中取得了迅速發展,目前它在經濟、軍事實力和社會發展水準上都是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國家。40多年來,以色列已經與戰爭、衝突和外部壓力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它的發展正是得益於這樣一種戰爭和準戰爭的外部環境。

而今天,在相繼與埃及、約旦、巴勒斯坦等鄰國達成和平協議後,以色列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轉變時期,這個昔日處於四面包圍、枕戈待旦的國家已開始進入了一個「和平的新時代」。已經習慣了戰爭環境的以色列對驟然來到的和平似乎有一點不知所措。長期以來,外部的危險掩蓋了以色列國內的社會問題。現在,隨著外部壓力的消退,它國內的各種矛盾開始日益突出起來。未來的以色列向何處去,許多人都在關注著這個問題。正如一家以色列報紙所說的,「習慣了戰爭的以色列還需要習慣和平。」

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家,它的生存和發展脫離不了其周邊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要與整個中東地區共存共榮。半個世紀來,中東地區戰亂不已,動盪不定,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軍備負擔沉重,與世界其他一些地區相比,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滯後。90年代以來,中東已進入了一個由戰爭到和平,由對抗到合作的轉折時期。本地區各國間的經濟合作也隨之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4年以來,中東各國已在卡薩布蘭卡、安曼、多哈、開羅等地召開過幾次中東北非經濟首腦會議,討論推進和平進程,加強各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等問題。以色列首次同阿拉伯國家共聚一堂,平等地討論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問題,這本身就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它意味著以色列將作為經濟合作的夥伴,而不再是戰場上的對手,來同阿拉伯國家打交道。

雖然阿以之間的經濟合作還存在一些障礙和不利因素,但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21世紀中東地區的經濟合作前景是十分光明的。1994年,以色列總理佩雷斯出版了一本名為《新中東》的書,他認為如果把阿拉伯國家巨大的人力資源,海灣國家雄厚的資金以及以色列發達的高科技結合起來,中東就會成為一片「和平的綠洲」。在猶太民族古老的《聖經》中,先知們也表達了同樣的理想: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