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養蜂業的歷史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國土面積為我國的4/5,人口1億多,地廣人稀。原為葡萄牙殖民地,至今仍以葡萄牙語為國語。在養蜂界轟動全球的事件就是巴西的 殺人蜂」,在南、北美洲各國都把它視為一大公害」。人們不由對巴西的養蜂產生懷疑,其實這些是誤解。

一、巴西養蜂的歷史和現狀

1830年開始,隨著歐洲移民到巴西,像美國一樣,人們把黑蜂、喀蜂、意蜂帶到巴西。那時巴西多為副業養蜂或是業餘養蜂。多數和宗教有關,如用蜂蠟製成蠟燭,供禮拜堂使用,年產蜜不到400噸。

1956年巴西的蜜蜂遺傳育種專家Kerr博士引進非洲蜜蜂,原以為是塞內加爾蜂,實際上是東非蜜蜂。這蜂種有許多特性異於歐洲蜜蜂,特別是性情非常凶暴,後來東非蜂逃往野外與當地原有的蜜蜂雜交,雜交蜂有東非蜂的特性,性情凶暴。

1960~1970年是巴西養蜂業 混亂」時期。面對難管理的這些雜交蜂,不少養蜂人放棄養蜂。對它的生物學特性知之甚少,人們稱它為殺人蜂」,更糟糕的是媒體誇大渲染。巴西養蜂學家經過多年努力改變了 殺人蜂」的壞名聲,稱其為非洲化蜜蜂。

1970年巴西舉行第一次養蜂會議,從此巴西的養蜂業開始復興。在後來的20年1970~1990年),巴西的養蜂業突飛猛進,人們逐漸認識了非洲化蜜蜂,並把它當作巴西的一大景點。巴西聖保羅大學的校園變成了養蜂科學研究中心,有200多篇碩 士、博士論文問世,養蜂教研室聘請美國養蜂科學 家。現在聖保羅大學有養蜂教授11名,有趣的是這 些教授並不認為他們是養蜂專家,但是都以蜜蜂作 為他們研究的對象。有許多養蜂科研論文和養蜂會 議在這校園內舉行。2004年開始巴西全國的養蜂會 議使用英語交流,代表來自世界各國,有些還來自 北美。現在由聖保羅大學培養的養蜂研究和技術人 員,被阿根廷、烏拉圭、智利、墨西哥、哥倫比亞、委 內瑞拉、德國、法國、奧地利所聘用。

最近20年裡,巴西的養蜂設備和蜂產品迅速 增長,不但能自給而且還出口不鏽鋼搖蜜機、割蜜 刀、巢礎以及噴煙器、工作服等。蜂產品有特種蜜、 蜂膠、花粉用於化妝品和保健品。養蜂協會紛紛成 立而且活動很多。慶祝養蜂協會成立25週年的刊 物發行5000冊,每冊印有 甜蜜的資訊」字樣,還有 格言:我們並不富足,我們組織起來」。

近來,許多養蜂活動都以非洲化蜂為主題。巴 西人對此蜂很偏愛,因為它能適應不同的生態環 境,抗病力強,還抗蟎。雖然蜂蟎是全球性問題,但 巴西沒有因此損失蜂群。養蜂人不用化學藥劑治 蟎,不怕汙染蜂蜜、蜂蠟等蜂產品。

20世紀70年代後期,養蜂業開始向巴西東北 部滲透,東北部是亞馬遜河雨林最後開發的地區。 東北地區是巴西最窮的地方,它極度乾旱,一般人 很難到達,多少年來認為它不適宜農業。現在在這 地區開展了不少經濟活動,養蜂業是其中的一項, 而且成了巴西養蜂業的主要基地。當雨季來臨時, 有幾個月洪水泛濫,洪水一旦退去就立刻乾旱起 來。在這地區生存的許多動植物,當雨季來時,很活 躍,很茂盛。當乾旱時 另一雨季來之前),這些生物 就生理上的退卻」。乾溼交替達半年之久。蜜蜂也 不例外,隨著第一次雨季來時,人們好像不知道蜜 蜂從哪裡出來,充分利用豐富的花粉和花蜜,來自 多種植物,最主要的是叫卡廷加的矮灌木。該地是 非洲化蜜蜂最喜歡的地方,能在嚴酷的環境中繁殖 並形成流動的分蜂群。該地區還生存著大量無刺 蜂,產蜜極低,蜂蜜質量異於歐洲蜂。它雖然在採集 上、加工上不及歐洲蜂,但它是本地蜂,能適應當地 的生態條件。

1977年由南部聖保羅州來的Wengel兄弟二人 首先在該地區引進郎氏箱蜂群,他們輸入300群歐 洲蜂,結果很可觀。3個月的蜂蜜產量等於聖保羅州 一年的產量,Wengel兄弟有500群蜂,在這裡年產 蜜200噸。1988年最高產量達到375噸。養蜂業繼 續在東北地區發展,特別是在塞阿拉州,這裡人口 較密,離主要港口較近,這裡為地區設下迅速發展 養蜂的平台,特別是外貿市場。幾乎每一個人都能 看到這地區的養蜂業在世界上的位置,都會說 巴 西由這裡可看到世界」。巴西起初由歐洲引進蜂種, 但生產性能不理想,所以後來又引進非洲蜂。

巴西遺傳學家Kerr博士是科學與政治的結合, 這聽來很迷人。巴西政府起初委託Kerr由安哥拉 (西非)、南非及坦桑尼亞引進蜂王。由於葡萄牙諮 詢官員的誤導,把從安哥拉引進的蜂王全部殺死, 但是Kerr由南非引進75隻蜂王。Kerr很熟悉非洲 蜂,它生產性能高,但防禦性很凶暴,遠遠地超過巴 西已有的、性情溫和的歐洲蜂。這樣他很謹慎地把 這些引進的蜂王介紹進歐洲蜂的小群內。並且把里 奧克拉魯地區定為隔離區,用人工授精的辦法控制 其遺傳性。經過選擇和自然死亡,僅剩下28~29個 小群 內有非洲蜂王),作為Kerr育種的基礎。由這 些小群培育的蜂王,用歐洲蜂雄蜂的精液人工授 精。在F1代中選種,由F1代產生的蜂王供以後各 代使用。由坦桑尼亞蜂王組成的蜂群,生產性能很 高,但防禦性強,很凶暴。引進過程進行得很順利。 可惜在1957年有位來訪的養蜂人,把防止蜂王逃 跑的隔王板取掉,有26隻蜂王帶工蜂逃走,這就是 所謂 非洲化蜜蜂」的起源。因引進非洲蜂王,產生 爭論,近年來Kerr的聲譽在 流浪漢與救世主」之間 徘徊。他的科學成就變成巴西后代人的寶貴財富。

在巴西全國養蜂會議上! 蜂湧而來的人們請他簽名。他在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使他的名聲大振,那裡 有11名教授從事蜜蜂遺傳和基礎科學的研究。其 中有些人是在Kerr指導下工作,或與他合作搞科 研,研究或教育人們合理管理非洲化蜜蜂。

由於Kerr引進非洲蜂王,使巴西的養蜂方式由 溫帶的歐洲蜂行為,迅速轉變成熱帶非洲蜂行為。 一開始就被大多數人重視,而多年來人們討論的主 題就是非洲化蜂的防禦行為。在巴西或美洲其它地 方,不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飼養的蜂群都帶有非洲 化蜂的特性。這樣導致螫人事故比歐洲蜂嚴重,可 是巴西及其它地方的媒體把它擴大化了。其實防禦 行為並不用害怕,因為它的防禦行為有強有弱,這 為人們選種留下很大的空間,巴西對此十分重視。 巴西第一次養蜂會議1970年)上已有這方面的論 文。Stort 博士已把非洲化蜂的研究總結為:1.提高了 衛生行為;2.採集性能更好;3.抗病蟲害能力更強;4. 在集約化耕地上授粉更優越;5.顯性基因效果更強; 6.防禦和分蜂行為增加。

上述的行為乍一看似乎與生產性能相反,其實 不然。在當前巴西的養蜂條件下,非洲化蜂可以控 制。近年來許多短期培訓班,論文集,研討會和全國 性養蜂會議,都說明瞭非洲化蜂可以控制。

誘捕非洲化蜜蜂分蜂群,以減少分蜂群對城市 的騷擾,在城市周邊的甘蔗田,受到大量蜜蜂的幹 擾,誘捕蜂群的技術已開始應用。用適宜的捕捉箱, 加上臭腺激素作誘餌,吸引、接受分蜂群的效果很 好。非洲化蜜蜂抗美洲幼蟲腐臭病和蜂蟎 在巴西 尚未發現),在受蜂蟎普遍感染的今天,巴西安然無 恙,不必使用化學藥劑,這是非洲化蜂增加了衛生 行為。美國密尼蘇達大學的Spivak博士對衛生行為 研究的成果,頗受巴西有關人士的重視。對蜜蜂的 衛生行為加強選擇,是對許多重要疾病控制的主要 方法,這就難怪巴西人對抗蟎蜜蜂非常重視。

幸運的是巴西迄今沒有美洲幼蟲腐臭病,可能 未檢查出,或未擴散開。人們擔心這病的發生,僅僅 是時間問題。因為阿根延、巴西的南部已有此病發 生,可能會傳播到巴西。一旦發生,巴西的養蜂人用 抗生素來控制,那麼世界上原本產有機蜜 未受汙 染)的巴西,也將陷入蜂蜜受汙染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