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古老的姓越多「女」字旁

我國很早就進入了父系社會,我們的姓絕大部分都是從父親那裡繼承的,可「姓」字為什麼卻是「女」字旁呢?在我國古老的姓氏中,如「姚」「姜」「姬」「贏」「媯」「妘」「姒」「婁」「姞」「如」等,都有「女」字旁。這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不但如此,還有人發現,越是古老的姓,有「女」字旁的就越多。西周青銅器銘文所見的姓,可以明確考訂的不到30個,幾乎都帶「女」字旁。由此,有人便推測,姓的起源必定與這個「女」字旁有著某種聯繫。

對於「姓」,可以在《說文解字》中找到這樣的解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女生,生亦聲。」這個解釋的意思就是,「姓」是個形聲字,其中的「生」只是表示讀音,含義是從「女」得來的。也就是說「姓」的本義應該理解為:姓是同一女性始祖的族屬所共有的標誌。

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可知姓是種族的稱號,代表著這個種族擁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當人類認識到這樣的道理後,便有意識地避免近親婚配,而這當中,區別血緣關係便是最重要的事情。姓產生後,便能起到區別血緣關係的顯著作用,能否通婚,一看「姓」就變得清楚明晰。而這些古老的姓氏也在告訴後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以女性為中心的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代。

母系社會的家庭是一個大家庭,由年長的婦女當女家長作為家庭中心,與諸多子女、外孫、外孫女居住在一起,共同組合而成的。那時的女子地位無限崇高,男子如果想要到女子家,除了要給女方一定的財物,還得付出勞動,才有權利與女子爭取到不固定的夫妻生活。男子如果表現得不好,女子隨時可以叫他回到自己的家族裡去。由於婚姻不固定,夫妻關係也不穩定,孩子的父親就不是確定的,而且由於母親是社會的主宰,孩子依然只能跟外婆家的姓。

由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女權為上的母系社會退出了歷史大舞臺,卻仍然有一些帶有「女」字旁的古老的姓,一直沿用到現在。

當人類進入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父系社會時,男子的地位有了質的躍變,孩子的姓自然是由母系轉變為父系。

這個時候,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較快發展,生產品就會有些剩餘,私有觀念開始隨之產生。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產生是出於人們希望能夠把剩餘的財產留給自己的後代。於是,確定財產繼承權就是「姓」除了確定能否通婚之外所增加的新意義。

這之後,為了加以區別未婚姑娘,一般會在姓前冠上用以表示老大的「孟(伯)」、老二的「仲」、老三的「叔」和老幺的「季」等。比如古書所記載的「孟姜」「仲子」「叔姬」,意思就是:姜家的大女兒、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

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就要冠上丈夫的姓,比如曾被孔子讚譽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衛國大夫孔圉,娶了一位姬姓女子做妻子,其妻子就叫「孔姬」。也有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並列起來,稱為「某某氏」,若是李姓女子嫁給張姓男子,婚後就只能稱為「張李氏」或「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