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東坡三十二味」

在我國的飲食文化史上,有兩位文人可謂貢獻卓越。一位是唐代的大詩人杜甫,一位是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他們二人反映飲食文化的詩文都超過了300篇。如果將兩人再進行比較,蘇軾的貢獻又高于杜甫,因為杜甫著重通過飲食題材去反映社會生活和針砭時弊,蘇軾則側重於品味、謳歌各地土特產和詠贊烹調技藝,具有更高的史料價值。尤其是蘇軾性格豪放豁達,在挫折困苦中依然自得其樂,自有一種無可無不可、每於峰迴路轉處淡定自得的人生智慧。

宋神宗元豐二年十二月,蘇軾(即東坡)由於「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的生活很淒苦,在他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中被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寫道:自從我獲罪一來,所來無事,就想著縱情于山水之間,一解心中的愁苦。之後,我就游舟泛河,行走著大好河山,經常是和一些漁人樵夫住在一起,有時候,我喝得酩酊大醉了,就會發些酒瘋,這時,往往都會被人責怪,慶幸著這裡沒有以前認識的人,否則看到我現在的樣子不知道會做何感想。以前的親朋好友,再也沒有寫過信來安慰我,可能大家唯恐對我避之不及,哪裡又會上趕著和一個罪人問好呢。或許還有人正好慶幸自己和我沒多大關係,能夠逃過一劫吧。

但是,這種頗為消極的情況逐漸有所改善,艱苦的外在環境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他把注意力轉移到日常生活的細節上,以此表達對社會和政治的失望。他對黃州的風物人情懷有濃厚的興趣,在此居住近五年的時間裡,寫下數百篇的詩歌、筆記、文,其中包括在黃州赤壁遊玩時,寫下流至今的前後《赤壁賦》《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記承天寺夜遊》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剩下有很多以「吃食」為題材的,包括有詩歌、筆記、文都有,其中對燉肉、炒菜、烹菜、煎餅、煮飯、熬粥、煨羹都做了詳細具體的介紹,譬如《寄周安孺茶》《次韻樂著作送酒》《杜沂游武昌·以酴釄花菩薩泉見餉》《蜜酒歌》《為甚酥》《元修菜》《豆粥》等著作。後來,黃州歷代的名廚在學東坡菜餚(點)和自己長期經驗的基礎上,將這些統一整理後編製成的《東坡三十二味》。

這三十二味分別是:東坡餅、東坡燒餅、東坡肉、東坡蒸豬頭、東坡燉火腿、東坡燒肉、東坡羊骨肉、東坡春膾、東坡春野雞肉、東坡鯽魚、東坡鯿魚、東坡黑魚、東坡回魚、東坡筍、東坡蜜酒、東坡二紅飯、東坡豆粥、東坡羹、東坡豆腐、東坡狗肉、東坡甜藕、東坡鮑魚、東坡鰣魚、東坡牛肉、東坡元修菜、東坡壓茅柴、東坡棕櫚、東坡玉糝羹、東坡飲水、東坡茶、東坡河豚、東坡三脆。而關於這些菜,也有流傳於世的做法和小故事。

東坡鯿魚:東坡喜食鯿魚,曾有詩讚其味美。詩曰:「曉日照江水,游魚似玉瓶。誰言解縮項(鯿魚亦名縮項魴),貪餌每遭烹。杜老當年意,臨流憶孟生。吾今又悲子,輟筋涕縱橫。」他一到黃州,就對這裡的鯿魚產生了興趣,常與潘生(大臨)等垂釣江上,釣鯿野炊。當時如何烹制,現已無法知道,按現今黃州的傳統做法,用這種鯿魚紅燒、清蒸、油燜都可以,而且都味道鮮美。

東坡蒸豬頭:東坡《仇池筆記》載有煮豬頭頌:「淨洗鍋,淺著水,深壓柴頭莫教起。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有時自家打一碗,自飽自知君莫管。」蒸豬頭肉的方法在北魏時的《齊民要術》上也介紹過:「取生豬頭,去其骨。煮一沸,刀細切,水中治之。以清酒、鹽、肉蒸。皆口調和(調味適當)。熟以乾薑、椒著上食之。」

這與東坡介紹的方法是有些相同的。關於豬頭肉,還有這樣一段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後唐時太正人,宋初官拜安國軍節度,死後加封中書令),到了蜀地,因為沒有食物,餓極了,走到一個小村落的寺廟裡,主僧竟然是醉著的,他坐態不正,狂傲異常,王中令當時看到這個僧人一點兒佛門戒律都沒有,就想要按罪論處,哪裡知道僧人一點兒都不驚慌,反而是王中令頗感差異。王中令想要問僧人要一些吃的素菜,僧人卻說:我這裡沒有菜只有肉,僧人會做豬頭肉,味道十分鮮美。王中令說,你除了喝酒吃肉,難道就沒有別的本事了嗎?僧人說:我還會作詩。王中令馬上讓他以豬頭肉來作一首詩。於是,僧人道:「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有藥的野嫩草)。蒸處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漿澆。紅鮮雅稱金盤薦(金盤中陳列的蔬菜和看果),香軟真堪玉箸挑(用筷子一戳就爛)。若把膻根來比並,膻根自合吃藤條。」而這首詩里,其實說的還是豬頭肉的做法—把豬頭洗淨刮光,去骨,以鹽、姜等調料抹其四周,用芭蕉葉子裹住,入籠猛火蒸一二小時,待熟後再用杏子醬淋一淋就可以吃了。

東坡春鳩膾:《東坡集》載曰:「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東坡謫居黃州期間,在城東開荒種地,于瓦礫中發現了他在家鄉愛吃的芹菜。這芹菜,就是蘄菜。鄂東各地都有這種菜,蘄春的「蘄」本為芹菜,因以「蘄」(芹)名縣。東坡就把他家鄉特有的春鳩膾的做法揀了起來。這就是取斑鳩胸肌肉,切成絲入豬油鍋,用旺火炒至半熟,再用芹菜段,加鹽,下醬油拌炒。如此便是「春鳩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