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規模和質量,固然表現著生產和烹調的水準;它也是一面鏡子,反映著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鐘鳴鼎食,就是指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反映出整個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貴。鍾是古代樂器;鼎是古代炊器。古代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鐘,用鼎盛著各種珍貴食品(敲著鍾,列鼎而食)。故用「鐘鳴鼎食」形容權貴的豪奢排場。據史料分析,鐘鳴鼎食或列鼎而食主要可以追溯到周代貴族豪華排場的生活,因為周代是公認的以鼎為代表的青銅王朝。鼎便是衡量身份等級的標誌物,它本是煮肉的炊具,用的數量越多,就表示身份越高: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唐代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也有「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的說法。類似的成語還有「列鼎而食」。列是陳列,食就是吃。漢代劉向《說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在多層坐墊上坐好了,列鼎進食。這種指代「王侯貴家」的意義,最後也變成了一種對富貴生活的美好嚮往,比如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5回中就提到:「子當列鼎而食。」其實,當「鐘鳴鼎食」這種說法出現的時候,很容易與貧苦的生活形成一種對比,而這種對比也用來表示自己對單純生活的追思。就好像子路曾對孔子說:「我從前侍奉父母時,吃灰菜,要到百里之外去背米。雙親去世後,我南來楚國做官,跟隨的車馬百輛,家裡的糧食萬石,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但現在我想吃灰菜、為父母背米,卻再也不可能了。」孔子說:「子路侍奉雙親,可謂生前盡力,死後盡思。」(出自《孔子家語》卷二)
那麼,「鐘鳴鼎食」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排場呢?《周禮》給我們留下了周代上流社會的飲食規模。在宮廷中,專為王室吃喝服務的機構,就有22個單位,包括2332個工作人員。其中職官208人,雜役奴隸2124人。王室的御膳房中,經常有120種菜餚輪番使用。帝王每天的正餐都有26樣美食陳列于桌上,這就是「食前方丈」的具體內容,還有樂隊在盛饌旁邊演奏。公卿的飲食規模也不下於王侯,皆是「鐘鳴鼎食,侍妾滿前」。
相對於上流社會,當時的農業勞動者,一年到頭都難得吃上一頓肉,所以直到戰國時期《左傳·曹劌論戰》中依然稱統治者為「肉食者」:「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至於奴隸,則吃「犬豬之食」,殷代王陵出土殉葬的無數青壯年奴隸的首級,都是牙齒上下磨平,像反芻動物的牙齒一樣,可見他們的飲食並不精細。
到了漢代,由於食料生產和烹調水準都比夏、商、周三代提高一大步,能夠享受「鐘鳴鼎食」這種奢侈生活的階層擴大了。漢代的莊園主富比王侯,他們的奢侈生活,可以從山東沂南漢墓出土的兩幅畫像石《豐收飲宴圖》和《樂舞百戲圖》看出來:《豐收飲宴圖》以一座大穀倉為背景,三車穀物停放在倉前,兩個管家坐在倉邊品茶,監督四個家奴在收租。對面有九個家奴,分別在燙豬、錐牛、宰羊、切魚、釀酒、蒸饃和炒菜。《樂舞百戲圖》一邊有騎術表演、車戲表演、走索表演,還有大雀戲、豹戲和曼延戲;另一邊有飛劍跳丸、七盤舞、頂竿絕技。這些表演都有樂隊伴奏,其中以蹋鼓的節奏為指揮,眾樂師分別在擊鼓、撞編鐘、敲編磬,有的吹笛,有的奏管,有的彈瑟,栩栩如生。這些大莊園主味極山海,眼觀百戲,鐘鳴鼎食,奴婢成群的奢侈景象,躍然於畫像石上。
需要注意的是,鐘鳴鼎食既有豪華排場之意,也有高貴莊嚴的氛圍,還帶有娛樂的意味。所以鐘鳴鼎食與錦衣玉食、燈紅酒綠、花天酒地並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錦衣
玉食,不僅有生活豪華之意,還有奢侈之解。燈紅酒綠雖可當中性詞理解,但更多地被視為尋歡作樂。至於花天酒地,則指沉溺於酒色之中而不能自拔。這幾個成語,更多的是貶義。而鐘鳴鼎食還有一種文化上的肯定之意,既高貴莊嚴、講究禮數、秩序井然,所以鐘鳴鼎食之家常與詩禮簪纓之族聯繫在一起表明大家族不僅地位顯貴、生活奢華,而且是書香傳家、講究禮儀,可謂受人尊敬的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