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其後裔諸神,即最初的三皇及後來的五氏紛紛完成了創世需要的任務後,歸回神籍,人類從此進入了新的時代。因為五氏是最晚在創世中出現的神祇,人們為了銘記他們的無量功德,就把許多在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或首領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里的「皇」「帝」,指的是皇天上帝。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兼五帝」,為了表現地位的崇高顯赫,他就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叫自己「秦始皇帝」,自此,「皇帝」便是人間之王的稱謂。
「三皇五帝」都是出現在夏朝以前的傳說中的「帝王」。從現在的眼光看,他們大都是部落首領,因為功績出名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從而被眾人當成神來敬仰。關於「三皇五帝」的最早文獻記載見於《呂氏春秋·用眾篇》:「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呂氏春秋·貴公篇》:「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後來的典籍《孟子》《荀子》里也有提過「三皇五帝」,但並沒有明確告訴後人,具體三皇是誰、五帝又有哪些人。於是,就衍生了多種說法,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雖然關於「三皇五帝」的說法有多種,但基本上,不管是史書的記載,還是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要比五帝的年代早。三皇時代離現在比較久遠,可能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甚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相對較大;而五帝時代就距夏朝不遠,大約在4000多年前。
關於「三皇」具體指的是誰,至今史學界仍未達成共識,目前的八種說法分別是:1.伏羲、燧人、神農(《尚書大傳》);
2.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3.伏羲、祝融、神農(《風俗通義》);4.伏羲、共工、神農(《風俗通義》);5.伏羲、黃帝、神農(《古微書》);
6.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7.天皇、地皇、泰皇(《史記》);
8.天皇、地皇、人皇(《民間傳說》)。
至於「五帝」有哪些人,當前大多數人認同《史記·五帝本紀》中的指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版本的說法。但除此之外,關於「五帝」還是有如下五種說法:
1.庖犧(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2.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禮記·月令》、《呂氏春秋》);3.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紀》);
4.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
5.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那麼,「三皇五帝」是否確有其人呢?多數人持否定看法,認為他們只是神話故事裡的人物,北京大學考古學教授劉緒先生就認為,所謂「三皇」「五帝」目前看來還都只是傳說,都很「玄」;不過,也有歷史學家認為「三皇五帝」可能真有其人,並不是百分之百的神話傳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