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在古代有什麼作用

在古代,銅鏡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在日常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古代,銅鏡的製作材質一般都是青銅,所以又稱為青銅鏡。從造型上來講,銅鏡一般都是製做成圓形、方形和方亞字形。多有圓鈕,但是沒有鈕座。背面一般都飾有鑄銘文或者非常精緻的圖案,整體造型都非常的精緻,線條也柔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上古的鏡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認為,銅鏡一開始源於「鑒」這種大盆,這種大盆起初裝滿水,是可以映照月亮的,同時,還能夠照見月亮的月行,所以,之後就用其來做鏡子照見人的容貌。銅鏡的發明可追溯到古史的傳說時代,一開始的材質是用「瓦」,所以一開始用的是沒有金字旁的「監」而不是有金字旁的「鑒」,之後到了商代初期,「監」的材質開始轉為青銅,鑒字才有了金字偏旁。之後,銅鏡在春秋時已經流行,鼎盛于漢代,繁榮于隋唐,于宋元時衰落,尤其是在玻璃鏡出現之後,銅鏡在清晚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成為無論貴賤婦孺男士都需要的日常用具。

在古代民俗中,銅鏡的基本功能無外乎兩方面:照容和闢邪。這兩種功能主次之分,作為梳妝整容的日常生活用品是主,闢邪是輔。

古人認為,在眾多法寶中,銅鏡的驅邪能力是非常強的。為什麼呢?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寫道,世界上很多東西只要存在的時間久了,難免會有一些精氣,就有可能修煉成妖精,等修煉成功了,一般都能夠有法力做到變換成人形,但是,無論再怎麼厲害的妖精,它都會在鏡子中顯出原形。基於這一原理,我們常看到一些虛擬的影視作品里,凡巫師道冠一流在從事捉鬼妖等活動時,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鏡子當識破妖怪的法寶,其時鏡子乍現,妖怪就逃之夭夭了。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

到了明清兩朝,不僅有了青銅鏡,還有了黃銅鏡,其照面的平滑程度更高,同時,也更加清晰。而這個時候的古鏡,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吉祥喜氣的含義。這一點可以從其形制中表現出來,比如最常見的花紋裝飾有「蝙蝠」,這在古代諧音「福」,象徵著福氣祥和;還常有「鹿」的形象,也是諧音于「祿」,同時,還有其他的一些仙草、祥雲等吉祥圖案,蘊含著「福、祿、壽、喜」等意思。同時,還會刻有一些比較喜慶的字樣,比如「鸞鳳呈祥」「長命富貴」「為善最樂」「狀元及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