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榭」「觀」「闕」分別指什麼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臺」「榭」「觀」「闕」是民族特色比較鮮明的建築,古典園林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我們來一一認識一下園林建築中比較有代表意味的「臺」「榭」「觀」「闕」。

臺,起初的意思是地面上的夯土高墩,後來逐漸演化為一種露天的,表面比較平整的、開放性的建築物。臺的作用主要是用來休憩觀景、娛樂眺望。臺的上面可以沒有屋宇,也可以建造屋宇,使整體看上去更為高聳、壯麗。追溯歷史,臺最早可以推測出現在先秦時期。因為在殷紂王時期,就築有著名的鹿臺,到了戰國時期,築臺之風逐漸盛行起來,如楚國的章華臺、齊國的路寢臺、韓國的鴻臺、燕國的黃金臺、魏國的文臺、趙國的叢臺等。臺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也會分為不同的建築形制,也相應地具有不同的功效。

我們常見的就是臨水所建的臺,如浮在水上,使游者如泛舟水上;盡享開闊、清涼之感的飄臺。同時,在日常家居中,月臺也是常見的,這是一種樓閣、殿堂前的寬敞平台,是建築物與庭院間的過渡。還有一種就是供軍事使用的夯土築臺,一般都是在戰爭之時起到通訊、眺望等作用的土臺,現今大都已是歷史遺蹟。而其他觀賞性質比較典型的就是分別建築在山頂上、山坡地帶或者懸崖峭壁處、自然、人工的突出巨石。建築在山頂上的就是為眺望遠景之用的天台。著名的廬山絕頂之漢陽臺,青島膠南的琅琊臺和九華山上的天台均屬此類。而山坡地帶則是利用平坦地面作基礎,其上築臺,成為點景、觀景和豐富景區的特色建築的疊落臺,例如北京頤和園的佛仙閣。而懸崖峭壁、人工、自然等處的臺則形成平坦檯面的挑臺。

介紹完「臺」後,來看看在臺上的木構房屋,即是所謂的「榭」,二者常常合稱為臺榭。榭多是長方形或近於方形的單層建築,結構輕巧,多為落地門窗,立面開敞,屋頂一般為造型優美的捲棚歇山式,簷角低平,顯得十分簡潔大方。榭最初的作用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這個地方普遍用來待客宴飲、嬉戲遊玩、眺望遠景之用。因為它的整體鏤空性,對於防潮也是有用處的,而它建築比較高,也可以用來進行防禦功效。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

從具體的形制上來看,榭的最大作用就是觀景並成景,不僅可以用來遠眺觀景,自已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一般情況下,榭都是臨水而建,和岸邊、架橋都成為一系列的景色,具有一種整體性。同時,也會和花草水木形成一定規格的搭配。它的典型形式是在水邊架起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到水上。跨水部分由立在水中的石構梁柱凌空支撐,臨水的一面是主要的觀景方向,多不設門窗。其平台跨水部分以梁、柱架設於水面上,圍繞低平的欄杆,設鵝頸靠椅供坐憩憑依。這樣游者既可在室內觀景,也可到平台上遊憩眺望。典型的實例如蘇州拙政園的「芙蓉榭」,網師園的「濯纓水閣」,頤和園裡諧趣園的「飲綠」「洗秋」等都是。

在古代中國,有時也用「觀」表示臺榭。比如《左傳·哀公元年》中云:「宮室不觀,舟車不飾」;宋代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中說:「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不過,觀與榭並非一種建築。「觀」,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臺」。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以後,作「觀」迎仙蔚然成風。

很多時候,我們總發現很多道教場所被稱為「觀」,就是我們常說的「道觀」。但是,一開始「觀」並不單純指這個「道觀」的意思,後來逐漸發展出「道觀」含義是因為,據傳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同時,「觀」也表示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張示法令的地方。這個意思就和「闕」又有一些相同了。比如《爾雅·釋宮》中云:「觀謂之闕」,郭璞註:「孫炎曰:」宮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闕」,起初的含義是指部落聚居地主要人口兩側的崗樓形式,後來逐漸發展出專指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我們就將之稱為「宮闕」。從形制上來講,「闕」一般都是兩個成雙,分別是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有觀樓。因為這個成雙的特點,「闕」也被稱為「雙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