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古時是何含義

過去,一般稱尊貴人家的婦人為「太太」。現在,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妻子稱為「太太」。港臺對已婚婦女依然尊稱為帶其丈夫姓氏的「某某太太」。「太太」一詞究竟有什麼樣的內涵呢?在古代,「太太」這個詞是不能亂稱的,它有嚴格的等級分界線。

「太太」是家庭中的晚輩、僕人對一家之主(即老爺)的妻子的稱呼,當家之人稱為老爺,不當家的比老爺長一輩的稱為太爺、老太爺,晚一輩兒的稱為爺、小爺,再小的就稱為哥兒了。而他們的妻子也同樣有不同的稱呼,老爺的妻子叫太太、姨太太,老太爺的叫老太太,小爺、哥兒的叫奶奶。這都是自家僕人的稱呼,而有的時候當著僕人的面為了表示尊重,自家人之間也這麼稱呼。

「太太」這一稱呼起源於周族,太王古公亶父有賢妃曰「太姜」,即泰伯、仲雍、季歷三兄弟的母親。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貞靜柔順,極有智慧。教導諸子,至於成人,從來沒有過失。每當古公要謀事,必定會與太姜商量。無論古公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她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季歷即位,又娶有賢妃曰「太妊」,史載,稱其端莊誠一,德行無缺失。等到她有身孕,就自己開始胎教,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做言」,因此而生純德文王。文王又有賢妃,曰「太姒」。《史記·周本紀》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傳》稱其「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妃良母助興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這都是由其上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的,並非偶然一提三尺劍,一戰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後世尊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便是從周室有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母儀可風的典故而來,並非空穴來風、無中生造、隨隨便便的口頭語。後世為人妻、為人母者,若以太太自居,皆以「太姜、太妊、太姒」為表率。而到了漢哀帝時,「太太」就指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尊稱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為帝太太后,後又尊為皇太太后。梁紹壬在《兩般秋雨盦隨筆·太太》中提到「此婦人稱太太之始」。太太的稱謂,漢代在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明代胡應麟《甲乙剩言·邊道詩》講到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得稱太太。後凡官僚士大夫之妻,通稱為太太。明代時稱太太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屬,中丞以上的官職才配稱太太。清朝的人,則喜歡叫家庭主婦為太太,不過以婢僕稱呼女主人的居多。

到了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一詞開始泛濫。上至大帥下到芝麻綠豆官,甚至一夜暴富的大戶人家,都可以把他們的眷屬稱為「太太」了。不過無形中在知識階層還是多少有些限制。

對外開放二十多年以來,隨著港澳臺和外籍華裔、僑胞的歸鄉入裡,「太太」的稱謂成為人們對朋友間已婚女子的敬稱,而且變得更加平民化,似乎已經很少含有什麼官職的味道了。

我國古代老百姓是不隨便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的,他們多以「賤內」「內子」「拙荊」「糟糠」等謙辭稱謂自己的妻子,這些就類似我們今天的「愛人」「夫人」「老婆」「老伴兒」等稱呼。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先生認為,古代傳統的禮儀很難完全回歸到現在日常生活中,但古代人的涵養和謙遜之態,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