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萬歲」一詞含義的演變

在電視上,我們會看見大臣稱頌皇帝時大呼「萬歲」,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萬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語。千百年來,在封建專制下的臣民,口中的「萬歲」就是專指皇帝,誰也不敢把自己與「萬歲」聯繫起來。但是「萬歲」一詞本來不是皇帝專用的,它的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雖然流傳下來的戰國以前的西周、春秋時代的文獻中還沒有「萬歲」的記載,但可以在一些銘文中見到「萬年無疆」「眉壽無疆」這樣的字眼,這是人們常用的頌詞和祝福語。《詩經·豳風·七月》有「臍彼公堂,稱彼篁觥,萬壽無疆」的句子,這描寫了人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後,舉行歡慶儀式的場面。這裡的「萬壽無疆」,是人們舉杯痛飲時發出的歡呼聲。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這類文字,但這些並不是專門對天子的讚頌,而僅僅只是一種鑄鼎時的行文方式。如「唯黃孫子系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享」表示的只是傳之子孫後代,永遠私有的意思。

而「萬歲」一詞,就是這些頌詞、祝福語的發展和簡化。在古代,「萬」是最大的數字單位,表示「多」和「長」的意思;「歲」則是最大的時間單位,因此,「萬歲」就成了當時人們能夠想到的最長的時間單位,是虛指,表示「永恆」的意思。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閻步克先生認為,我國古人見面時說的「萬福」「萬安」等,其中的「萬」也是這個意思。

戰國之後,「萬歲」一詞開始成為一個較為流行的詞語,它的含義大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從它的字面含義看,作為祝福長壽長生的歌頌詞,《戰國策·齊策四》:「(馮諼)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徧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二是表示致敬讚嘆內心喜悅的歡呼語,《事物紀原》卷一:「戰國時,秦王見藺相如奉璧,田單偽約降燕,馮諼焚孟嘗君債券,左右及民皆呼萬歲。蓋七國時,眾所喜慶于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於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

三是表示「死後」的諱稱,《戰國策·楚策一》:「(楚王)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

秦朝之後,到了漢武帝時,他想把「萬歲」據為己有,作為皇帝的專稱。稽諸史籍,《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呼萬歲者三,是誰呼的?苟悅注曰:「萬歲,山神稱之也。」但那時的民間如果遇到慶祝的事,還是有人歡呼「萬歲」。由此可見,「萬歲」一詞在當時還不是僅限於皇帝專用。

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下令不許稱他人為「萬歲」。據《寇準傳》載:一日寇準騎馬出行,「道逢狂人迎馬呼萬歲」,結果寇準政敵張遜知道這件事後向皇帝告發,寇準就被罷去同知樞密院事的差事,降職到青州。又據《曹利用傳》載: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汭,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萬歲」,被人告發,杖責而死。這兩個史實都說明到了宋朝,「萬歲」一詞已經是皇帝的專有詞。

伴隨著專制皇權的確立和加強,「萬歲」這樣一個擁有多重含義的詞語開始為帝王所獨有,並逐漸成為最高統治者皇帝的代名詞。

封建統治者在「萬歲」上玩的花樣,真是五花八門,比如皇帝自封自己的生日為「萬壽節」,皇帝的老婆、兒子、女兒之類的,降一等後如法炮製,美其名曰「千壽節」,每逢此節,鬧得沸沸揚揚,窮奢極侈。

「萬歲」既與最高封建統治者畫上等號,老百姓必須在頂禮膜拜時呼喊,否則就是大不敬。雖然包括唐律、明律、清律那樣嚴密的封建法典在內,都沒有把皇帝即「萬歲」,臣民必須「山呼萬歲」,以及不呼「萬歲」、懷疑或反對「萬歲」,便以大不敬罪論處這樣的內容作為條文,但是在實際上,皇帝即「萬歲」,卻成了天經地義的準則,人們必須無限尊崇、呼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