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各種稱謂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裡所說的三皇五帝,均是指傳說中的遠古帝王。「皇」的本義是君主,「帝」則指天神。偉大的中華文明就發端于神秘朦朧的「三皇五帝」時期。中國古代歷史中君主的稱謂在不同的時期各有不同。除了稱王、稱皇帝、稱諡號、稱廟號、稱年號以外,還有一些別稱,散見於一些典籍當中。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代帝王的各種稱謂。

首先,為什麼要稱為「皇」和「帝」呢?

《說文》:「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家,故三皇稱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稱號,二字相連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稱。清梁章钜《稱謂錄》:「德合天者謂之皇,合地者謂之帝,合人者謂之王,父天母地,養人理物謂之皇帝。」「皇帝」一詞,早在《尚書·呂刑》中就曾出現過兩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請問下民鰥寡有辭于苗。」這裡的「皇帝」是對前代帝王的尊稱。《莊子·齊物論》中也曾出現「皇帝」一詞:「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這裡的「皇帝」則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黃帝。

其次,古代皇帝的自稱。

朕:「朕」這個稱呼在上古時,是很普遍的自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尚書·皋陶謨》:「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爾雅·釋詁》:「朕,身也。」郭璞註:「上古貴賤皆自稱朕。」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群臣在議尊號時,李斯等人建議「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自此以後,這個貴賤通用的稱呼便成為皇帝專用的自稱了。

寡人:原是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謙之詞。《左傳·隱公三年》:「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民不加多。」朱熹註:「寡人,諸侯之稱,言寡德之人也。」自唐代之後,「寡人」一詞成了皇帝的專用自稱。

孤、寡:原是先秦時王侯的自稱。《禮記·玉藻》:「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莊子·盜蹠》:「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呂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註:「孤、寡,人君之謙稱也。」秦朝以後沿用為皇帝的自稱。

不穀(彀):古代君王的謙稱。《戰國策·齊四》:「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彀?」」

予小子:是古代帝王在先王死後服喪期間的自謙之稱,《禮記·曲禮下》:「天子未除喪,曰「予小子'。」《尚書·太甲中》:「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這是商王太甲的自稱。《詩經·周頌》:「閔予小子,遭家不造。」這是周成王的自稱。

予一人:商代皇帝自稱「予一人」,這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皇帝的自稱。《尚書·湯誥》:「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孔穎達疏:「予,我也。自謂予一人者,言我是人中之一人,與物不殊,故自謙損。」也有稱「餘一人」的,《左傳·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丘卒。公誄之曰:'吳天不弔,不整遺一老,俾屏餘一人在位。」但「予(余)一人」這個自稱一般用在皇帝發表誥、命等講話的時候。

再次,臣下對皇帝的尊稱。

萬歲:原為古人飲酒上壽之祝詞,上下通用。自從宋代起,「萬歲」一詞就成了皇帝的專用代名詞。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閻步克先生認為,「萬歲」中的「萬」有著「萬福」「萬安」的意思。

陛下:原是古代對帝王的尊稱,《韓非子·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秦朝以後,專稱皇帝為陛下,《史記·秦始皇本紀》:「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漢蔡邕《獨斷·上》:「陛下者: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兵陳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

皇上:臣下對皇帝的稱呼。晉陸機詩《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詩》:「皇上篡隆,經教弘道。」

上:這是一個方位詞,表示在上者,由於皇位高高在上,特指君主、帝王。《禮記·王制》:「尊君親上,然後興學。」《管子·君臣下》:「民之制于上,猶草木之制於時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作今上本紀第十二。」今上,指的是漢武帝。

主上:臣下對國君的稱呼。《資治通鑑》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問外人。」

主公:臣下對君主的稱呼。《三國志·蜀志·法正傳》:「或謂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

聖上:臣下對皇帝的稱呼。漢孟堅《東都賦》:「於是聖上覩萬方之歡娛,又沐浴于膏澤。」《晉書·周浚傳》附周馥上書:「雖聖上神聽,元輔賢明,······未若相土遷宅,以享永祚。」

國主:一國的君主。《文選·李少卿答蘇武書》:「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三國志·董卓傳》:「諸阿附卓者皆下獄死。」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允責邕曰:君為王臣,世受漢恩,國主危難,曾不倒戈,卓受天誅,而更嗟痛乎?」

官、官家:對皇帝的敬稱。如晉石鑒稱其君趙太祖石虎(見《晉書·石季龍載記下》)、南朝齊荀伯玉稱齊高帝蕭道成(見《南齊書·本傳》)皆曰「官」。《資治通鑑·晉成帝咸康三年》註:「稱天子為「官家」,始見於此。西漢謂天子為縣官,東漢謂天子為國家,故兼而稱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而稱之。」

縣官:西漢時對皇帝的稱謂。《史記·絳侯世家》:「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汙條侯。」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天子:古人認為君權是神授的,君主秉承天意來治理人民,故稱天子。《詩經·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禮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

乘輿:原來指皇帝或諸侯所用的車輿。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後來,被用作皇帝的代稱。漢蔡邕《獨斷》:「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托之於乘輿······或謂之車駕。」漢班固《東都賦》:「禮官整儀,乘輿乃出。」

飛龍:借指皇帝,喻其居高位而臨下,如飛龍在天。《易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唐張願《著作郎張漪墓誌》:「翼戴飛龍,肅清天下。」

至尊:對皇帝的尊稱。《漢書·禮樂志》:「舞人無樂者,將至至尊之前不敢以樂也。」唐李白《贈宣城趙太守悅》:「赤縣揚雷聲,強項聞至尊。」

君王:古時對帝王的一種稱呼。《詩經·小雅·斯干》:「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九五之尊:源於《易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德備天下為萬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九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五是個位的中間數,古人特別喜愛九、五這兩個數字。術數家說九五這一卦是人君的象徵,因而稱帝位為九五之尊。

天囚:對皇帝的蔑稱。漢何休《公羊傳集解序》:「以無為有。」唐徐彥疏:「解云:《公羊》經傳本無以周王為天囚之義,而公羊說及莊、顏之徒以周王為天囚,故曰以無為有也。」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為漢族之元首,是何異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為大君也。」

大行:古時稱初死的皇帝。《後漢書·安帝紀》:「大行皇帝,不永天年。」李賢注引韋昭曰:「大行者,不及之辭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稱大行也。」或謂《逸周書·諡法》:「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天子新崩稱大行,言其有大德行,當受大名。

宋朝時,曾以廟、祖稱皇帝,如稱神宗為神祖,稱仁宗為仁廟等。另據宋周密《癸辛雜識》記載,宋朝還習以陵寢之名為皇帝之別稱。如仁宗稱昭陵,神宗稱裕陵等。明、清之際,習慣用年號作為皇帝的別稱。如萬曆、崇禎、康熙、乾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