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的說法。
上古時代,中國夏商周時,紀年的方法,以農曆計算、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週約為每月二十八日。白天觀測天象,以太陽為對象。晚間以整個天宮蒼穹為對象;這是因為月亮是以地球為中心,並沒有對應價值。月球每天經過一區(稱為「宿」或「舍」),二十八天環繞地球一週。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的星空劃分體系,類似現代天文學中的星座。二十八個區域,被稱為二十八宿,又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漢高誘的注中,還將二十八星宿與人體器官進行了對應,「二十八宿:東方青龍七宿是角(心臟)、鬲亢(肺)、解氐(膽)、匜房(胃)、簋心(大腸)、琮尾(小腸)、璜箕(膀胱);北方玄武七宿是鬥(肝臟)、兕牛(三焦)、卣女(腦)、簠虛(髓)、爵危(骨)、圭室(脈)、胡壁(女子胞);西方白虎七宿是奎(脾臟)、斝婁(氣)、盉胃(血)、噩昴(津液)、籩畢(元氣)、璋觜(宗氣)、聿參(營氣);南方朱雀七宿是井(腎臟)、甗鬼(衛氣)、罍柳(臟腑之氣)、敦星(經絡之氣)、壁張(官竅)、琥翼(奇經八脈)、明軫(十二經脈)」。
關於二十八宿的起源,各類文獻中的記載並不詳細。
也有理論說,二十八宿的體系就目前文獻所知可以追溯到周朝初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初。
唐初的李淳風在《隋書·天文志》中說:「爰在庖犧,仰觀俯察,謂以天之七曜、二十八星,周于穹圓之度,以麗十二位也······昔者滎河獻籙,溫洛呈圖,六爻摛范,三光宛備,則星官之書,自黃帝始。」李淳風認為是伏羲創立了二十八宿,用以確定十二月,而黃帝則開始編制星官之書。
《後漢書·郡國志》注引皇甫謐《帝王世記》云:「及黃帝受命,始作舟車,以濟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數,凡萬一千五百二十星,萬物所受,咸繫命焉。此黃帝創製之大略也。」這裡是說黃帝創立十二次,並對各類星官做了記錄。
以上兩條文獻記載,都說明二十八宿的創立與確定日月之躔有關,是為了確定季節和月份,也說明二十八宿創製于「觀象授時」時期。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是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但是,1860年,有人卻提出了二十八宿其實是起源於印度的說法。之後還有人認為二十八宿應該是起源於巴比倫。針對這些說法,學者復鼐則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這一說法,尤其是曾侯乙墓的發現,更是證實了這個觀點的可靠性。因為在此墓中出土了一批漆箱蓋,而這些漆箱蓋上則有十分明確的二十八星宿。這說明,到此時二十八星宿的知識已經相對比較普及。而二十八星宿的產生只能比曾侯乙墓產生的時間更早,這說明二十八星宿的出現至少是在戰國之前。
而著有《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一書的作者新城新藏也堅持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的提法。他在書中寫道:「二十八宿是在中國周初時代或更早時代所設定,而在春秋中期以後從中國傳出,經由中亞細亞傳入印度,更傳入波斯、阿拉伯等地方。」
當然,這些說法到現在還一直存有爭議,至於二十八星宿具體源於何時何地,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