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莊子生在戰國年間,名周,司馬遷在《史記》里說他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相當受一些國學大師的推崇,有國學大師甚至說直至現在,每一個知識分子,每一個文學家,每一個思想家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那麼,莊子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為什麼千百年來會這麼受人推崇呢?

影響非常廣博的莊子,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其實始終過著貧苦不堪的生活,曾經甚至做過漆園吏。所謂漆園吏,大致是保管一下漆器等物品,可能相當于現在的物資保管員。後來他連這個小官也懶得做,自去逍遙了。後來有很多君主希望召他為臣,莊子一概拒絕,並且舉例說,這就像是用來祭祀的牛,平常養尊處優,而到了要被殺的那一天,想當汙泥裡的豬都不可以。莊子寧願身處汙濁,也不願意被昏君羈絆住手腳,所以選擇終身不仕。

莊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滿含著對天下蒼生的悲哀和痛惜。清代學者胡文英在《莊子獨見·莊子論略》中寫道:「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這樣的描述對莊子是很合適的。莊子對於生死這個人莫能解的大難題,採取的是一種非常超然的態度,他認為生死乃是天地間自然的變化,生不足喜,死不足痛。他並不刻意地求生避死,而是勘破生死之念。他認為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一種形式,所以不必過於迷戀生、過於恐懼死。

關於莊子的這一個觀點,有個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莊子的妻子死後,莊子不但不哭泣,反而鼓盆而歌的故事。莊子覺得人生中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這當然超乎了一般的世態人情。好朋友惠子就不理解,責難他說:「她和你一起生活,生兒育女這麼多年,你不哭,已很不對了,反而鼓盆(古人以盆作樂器)而歌,豈非有違人情?」莊子解釋說:「她剛死去,我怎麼能不感嘆呢。但是推究起來,人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不但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骸,沒有氣。她在恍惚間變為氣,氣變為有形骸,形骸變為有生命,現在又變而為死,這種變化就像四季的運行一樣,是自然而然地運行的。她現在已經安然息于天地之間,而我卻哭哭啼啼,且認為這樣是不通達天命的,所以就不哭了。」莊子笑談死後之事,表現得非常曠達洒脫,生死對他來說只是事情發展的不同過程而已。

從莊子對待生死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他對生命有一種平等感,生亦何哀死亦何懼,態度十分從容。可見這是一個大氣莊雅之人。而他的這一特點也同樣表現在他對於萬物生命的一視同仁上。莊子說過:「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具體的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的本性,但牠們的自然本性卻都體現了無所不在的「道」,而從道來看,「萬物皆一」,也就是萬物都是無差別的,無論是絕色西施,還是效顰東施,是雜草還是棟梁,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要理解萬物的無差別,先來看看莊子所說的道在哪裡。

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莊子回答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說:「願聞其詳。」莊子就回答說:「在那些螻蟻出沒的地方。」東郭子很吃驚:「為什麼在那樣的地方?」莊子說:「還在稻草中。」東郭子很納悶:「這更不堪了。」莊子接著說:「在瓦礫之間。」東郭子說:「這比前面更甚了。」莊子又說:「也在糞坑裡。」

東郭子被莊子弄糊塗了,莊子微笑著告訴他:「你問的道的本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看到它真實的構成。但是它就好像在往下面的天體走,越往下走越到了一個骯髒境界,就像豬圈一樣。那裡的生命像豬一樣的一身泥一身水,骯髒不堪,但是每個人還覺得挺好的境界。你所能做的就是不要拒絕道,因為所有的天體將無所逃避,都在道法的正法救度同化中。很多的道家真人幾乎都為此而來。道法的存在都在其中,「周、遍、咸」這三個字,名稱不一樣,但是含義一樣,都是指的「一」」。

道無所不在,所以莊子認為那些低級、卑下的東西里也存在著道。所以,道不是絕對化的,它存在於任何一個物里。所以,以道觀之,萬物皆一。「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這是莊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