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八疵四患」

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國內著名《莊子》研究專家方勇教授曾說,《莊子·漁父》這個篇章很大程度上能代表莊子的部分思想。《莊子·漁父》曰: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總;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我們先說說四患。所謂四患,好大喜功,變化無常,用以沽名釣譽,這是利慾熏心;聰明自恃,專行獨斷,侵害他人,剛愎自用,這是貪得無厭;知過不改,逆反心理,越是勸他,他越要堅持,這是很犟;跟自己相同就認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認為不好,這是自矜。這就是四種禍患。

做事有四種禍患,為人有八種毛病,這八種毛病指的就是八疵,不可不清醒明察。不是該管的去管,越俎代庖,叫作總攬;人家不喜歡聽、沒人理會,還說個沒完,叫作佞;迎合對方,揀好聽的說,叫作諂;不分是非,巴結奉承,叫作諛;喜歡背地說人壞話,叫作讒;離間故交、挑撥親友,叫作害;稱、譽、偽、詐,敗壞他人,叫作慝;不分善惡美醜,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沒有原則,用不同的面孔去應對,暗中撈自己的好處,叫作險。有這八種毛病的人,對外則壞別人的事,對內則傷自己的身,因而有德的人不以他們為朋友,聖明的君主不任用他們為臣。

這八種毛病中,除了總攬與陰險之外,其餘六種都與「說話」有關,可見口舌是非多。人若管不好自己的一張嘴,還能談什麼人生價值觀?孔子認為「剛毅木訥,近仁」,其中強調「木訥」,與莊子所見略同。因此,修養的第一步,就是每當自己要張口說話時,都要先反省自己有無「逞舌、諂媚、阿諛、讒言、賊害、邪惡」的嫌疑,即要先檢討自己的心術是否正。漁父在講完這「八疵」之後,加上一句結語,他說:「這八種毛病,對外會擾亂別人,對內會傷害自己,君子不與這樣的人做朋友,明君不用這樣的人做臣子。」

其中,《漁父》最後一句還說,能夠清除八種毛病,不再推行四種禍患,才可以教育。漁父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孔子苦苦請求,說自己已經六十九歲了,還不曾學得好,一定要漁父教育他。因此漁父告訴他,如果你不能除去八疵和四患,根本就不是不是受教之材。八疵四患都是指著孔子講的,對孔子來說,聽了這八疵四患,應該是冷水澆頭懷抱冰。

人為什麼會患有四患?「放肆、貪婪、固執、傲慢」這四患,其根源都是自我中心與自我膨脹。比如,西方中世紀有「七大死罪」之說,所指為「驕傲、貪財、貪吃、好色、憤怒、嫉妒、懶惰」,這些「死罪」的根源也是盲目的自我觀念,為了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別人的權益,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那麼,若想消減這「八疵四患」的困擾,又該從何處入手呢?漁父的建議是:有人害怕影子,厭惡足跡,想要擺脫而逃跑,跑得越多足跡也越多,跑得再快影子也不離身,他自以為速度太慢,因此快跑不停,最後力竭而死。這實在是太蠢了。他難道不知道在陰暗的地方就可以讓影子消失,在靜止的時候足跡就可以不見嗎?

世間紛紛擾擾,若想取得富貴,恐怕難以避免上述的種種描述,直到陷人「八疵四患」的困擾中。那麼,何不稍安毋躁,靜下來傾聽並且琢磨莊子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