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有哪些代表人物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戰火遍野,社會混亂。統治者驕奢淫逸,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卻是苦不堪言。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老子形成了「無為而治」的主張,即「處無為之事,行不教之言」,「我無事民自富」,「為無為,則無不治」,「我無為而民自化」,「聖人處無為之事」。這種政治觀點重在主張統治者對老百姓的管理要符合天時規律,不要對老百姓過於進行強制性和壓迫性的統治,不能過於按照統治者自身的喜好來進行國家的管理,而是應該從天命規律的角度出發。這種思想對我國古代統治者的施政方針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特別耐人尋味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漢唐兩朝的統治者都善於吸取「無為而治」思想的積極因素,這顯然不是一種巧合。

在漢代,特別是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之學,主張與民休息,這可以從漢代兩位能臣的施政方略上得到生動的佐證。

西漢曹參是歷史上有名的無為賢相。在人事選用上,重用有實際治理地方的行政經驗,而且木訥又拙於文辭、處事待人厚重的人,而那些有野心或企圖大幹一番的絕不任用。在公務處理上,曹參總是抱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他在公務上也並沒有多用心,沒有刻意地苛責某些犯錯的人,也沒有刻意表彰某些做得非常好的人。他把自己的時間多數都花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上,很多時候,他總是飲酒,讓自己喝得醉醺醺的,以避免處理過多的政事。不但自己這麼做,當其他官員找他有事處理的時候,他竟然拉著別人一起喝酒,然後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誰都處理不了自己手頭上的事物。而最後,那些官員要找他商量的事情也都不了了之。總的來說,曹參在任相國的短短三年中,全面推行黃老政治,它既不像法家嚴刑酷罰,也不贊成儒家的繁文縟禮,它的原則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從而為文景盛世打下了基礎。

曹參死後,老百姓為了懷念他邊唱誦道:「蕭何制定的律法和整個朝堂的局面,是十厘清楚明白而又整齊劃一的。所以,曹參替代了他的位置之後,只是好好地維持守護而並不讓其功效多有遺失。承蒙曹相無為清靜的輔佐治國,我們老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享受太平之世。」司馬遷在《史記·曹相國世家》的結尾處評述說:曹參作為漢朝相國,主張清靜之法,合乎道家學說。天下百姓在擺脫了秦朝的苛政之後,享受到了由曹參帶來的休養生息的無為之治,於是天下人交口稱讚。蘇東坡讚曰:「夫曹參為漢宗臣,而蓋公為之師,可謂國盛矣。」

除了漢初的曹參,漢朝還有另外一位大臣也主張實行「無為而治」,他就是汲黯。汲黯是漢武帝時期的名臣,汲黯是黃老政治的實踐者,這與漢武帝獨尊儒術、大作大為的思想完全相反。正是因為君臣之間這種治國理念的不同,汲黯多次上諫漢武帝劉徹,希望對方繼續實行漢初的無為之力,但是都不怎麼被重視。所以,汲黯則嘲笑說:「像陛下現在這樣,內心有過多的野心和欲求,而在外又想要實行仁義之政,又怎麼能夠真的做到像古代聖賢那樣的聖明治理呢?」武帝怒而罷朝。

因為汲黯說話過於直接,不考慮皇帝的心情,所以,漢武帝就命他擔任東海郡(郡治今山東郯縣)太守。汲黯到任之後,因為個性喜好清淨不喜熱鬧,也因為自己的身體

不是很好,所以,總是閉門謝客,自己則就在家中,不怎麼出門。他把事情都交付給下屬處理,為政只督查下屬按大原則辦事,不苛求小節。在這樣的治理之下,一年多時間,東海郡便一片清平,百姓擁戴。漢武帝知道後,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幾年後,汲黯又惹怒了漢武帝,漢武帝又派他到淮陽任太守,整個淮陽郡在他的治理下,政通人和,一片興旺。汲黯在淮陽做了七年,最後病死在淮陽太守任上。

漢代之後,社會長時間處於分裂狀態,經歷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以及短暫的隋之後,終於在唐朝實現了又一次大一統的盛世。而此次盛世的開創者又一次從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中汲取了豐富的智慧。

據說因為唐朝皇帝姓李,而老子也姓李,與皇帝是本家,唐朝李淵得天下之前,曾經得到道教信徒的幫助,道教徒為他大做輿論說「老子度世,李氏將王」以俘獲人心,而且提供經濟援助,甚至直接參與李淵起義隊伍。李淵稱帝后,奉道教的教主老子為自已的祖先加以祠祀。

唐太宗李世民也信奉道教,推行老子的政治主張,「以道治國」,並且將之發展為更加積極生動的「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指垂衣拱手,什麼都不做就天下大治。魏微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垂拱而治」是作為一種政治理想,比道家無為而治更加積極生動形象,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順勢而治。垂拱而治與無為而治的內涵上也不完全相同,還含有「四兩撥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質與黃老政治是一樣的,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

唐太宗曾談其治國體會:「夫安人寧國,唯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百官「各當其任,則無為而治矣」。唐玄宗也受太宗影響,竭力推崇道家思想,親撰《御注道德真經》和《御注道德真經疏》。他寫道:「聖人之無為也,因循任下,責成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遺事,言為文章,舉為表則,進退應時,動靜循理······順天之時,順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則群臣輻湊,賢與不肖各盡其用,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此理國無為之道也。」可見,有唐一代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