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所說的「氣血」都是什麼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對疾病的治療,應注重疏通臟腑氣血,使無壅滯之弊,則人體可恢復平和與健康。誠如清代姚止庵在《素問經注節解》中所釋:「疏其壅塞,令上下無礙,血氣通調,則寒熱自和,陰陽調達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會導致人體氣機失去正常的運動狀態,即氣機出入阻隔,升降失序。

這裡面就涉及一個中醫的概念,就是「氣血」。中醫講「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壯則可以帥血以運行,又是生血之力,血氣旺則是氣化之物質基礎,只要氣血充沛,血脈暢行,營衛調和,人體就可以「陰平陽秘」,百病可防,已病可愈。

這是中醫病因、病機的基本觀點。朱震亨就曾說過:「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佛郁,諸病生矣。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郁。」這個觀點強調了氣血郁滯在發病學上的重要地位。朱震享有氣、血、濕、熱、痰、食「六郁」之說,認為此六者既可單獨致病,亦可合而為害,但其關鍵則在於氣鬱。因此他治療郁證,首重調理氣機。

氣血淤滯是導致人體衰老的主要原因,已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目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對補品的作用產生誤解,片面追求和迷信補品能強身健體,堅持常年服用不懈。誠然,對於體質虛弱者來說,因人制宜地服些補品確有一定益處,但須慎防滋而傷胃,補而壅塞,導致人體氣血阻滯,反生很多不良反應。對此,清代醫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誡,他針對當時「不知療病,但欲補虛,舉國若狂」的局面,大聲疾呼「一味蠻補,愈闔氣機,重者即危,輕者成錮」,極力反對濫用補劑,時至今日,也應當引起人們的警惕。

中醫氣血養生保健的方法十分豐富,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幾種有效的方法。

1.飲食調養。平時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都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2.加強精神修養。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聽音樂,欣賞幽默劇,可使精神振奮、排解憂愁。

3.配合穴道按摩更有效。

合谷穴—位於手背大拇指與食指交會處,用另一隻大拇指按壓30秒後鬆開,重複5次。

足三里—膝蓋正下緣約4根手指、脛骨凹陷處,利用食指彎曲的骨節來按壓,至少3分鐘。

風池穴—後頭顱骨下緣,在頸椎中線與耳後中間的凹陷處,用大拇指按壓至少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