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修身養性觀

佛學誕生於印度,漢時經西域傳入中土,魏晉以後,佛學廣為流傳,被中國固有的文化吸收與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植根于傳統文化,是在多學科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佛學東漸必然對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託的中醫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佛教在情志養生方面有著相應的理念與方式,如《教乘法效》認為,有「八萬四千塵勞」就有「八萬四千種對治法門」。《大乘義章》則提出了六種對治方法: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等,其具體方法與現代身心療法相似。佛教還強調修心,採用神秘的內省似的證悟,從日常生活做起,禮拜、懺悔、唱誦、打坐、念佛、看護病人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

明代江灌《名醫類案·癲狂心疾》中載有用佛教哲理治療心疾一例:鄺子元因失寵于朝廷,無聊之至,郁而成心疾。病發時,昏聵如夢,或發譫語。病不發則一如常人。後真空寺老僧用佛教哲理分析了過去、現在、將來三種妄念,勸他拋棄「幻心」,離開苦海,參禪定坐,掃空慾念,形成「覺心」,則心疾可自愈。鄺子元接受老僧規勸後,通過這一套澄心靜默的辦法,一個多月就治癒了他的心疾。

台州僧處理中年病目,常持誦大悲咒,夢觀音傳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遁,用以洗眼。凡積年障翳、近患赤目,無不獲痊。處理跪受而寤,悉而記憶如說,誦行之不逾時,平愈。壽至八十八歲。其偈曰:「救苦觀世音,施我大安藥,賜我大方便,滅我愚痴暗。賢劫諸障礙,無明諸罪惡,出我眼室中,使我視物光。我今說是偈,洗懺眼識罪,苷放淨光明,願觀微妙相。」佛教中的心理調節,精神衛生思想極為豐富,甚至可以說它自成一套體系,凡人可借用這些具體的方式來修性養生。其具體方法如下:

明心見性

佛家講求明心見性,即先養心,再養生。佛家認為養心才是養生的根本,心養好了,身就好了。若從中醫的角度而言,身與心必須協調,佛家的修習禪定就是調心、養心的過程,使身與心達到調和的過程。佛家的修心主要是通過去除煩惱、與人為善、靜心等途徑來實現,這是佛家養生要旨。

佛家認為心即是一切法的根源,包含一切喜怒哀樂。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心理精神狀態,而養心即是通過各種修身養性的手段,努力使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精神愉悅,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佛家的「超脫」是養心,對人對事能想開,保持好心情,開開心心地過日子;佛家的「淡泊」是養心,把充滿誘惑的世界關在窗外,遠離名利,恬淡寡慾,不追求虛妄之事,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佛家的「寬容」是養心,海納百川,人的胸懷寬廣,凡事多多寬容,發現生活充滿陽光,世界充滿愛意。

參禪靜心

佛家的參禪靜心對於養生大有裨益。佛家參禪講究的是氣息的專注和心靈的靜定,調身、調息、調心,把心調好,身與息自然和平順暢。具體方法如:修禪靜坐,可以收攝妄心;戒酒遠色,可以清淨染心;去貪離欲,可以修養真心;誦經研教,可以警惕惡心;守道悟理,可以見性明心。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把佛教的入靜作為主要養生方法,他經常靜坐以修身,靜坐時還經常吞吐唾液以強健體魄。他在《上張安道養生訣》中道:「每夜以子後披衣起,面東或南。盤足,叩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赤火,光明洞徹,下入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候出入均調,即以舌接脣齒,內外漱煉津液,未得咽下。」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道:「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這就是所謂的「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茶道人生

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的茶文化形成四大流派,貴族茶道生髮于「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因此有「茶道出自禪宗,為僧人所行」之說。

茶于養生最大的價值,是養性。中國對養性與養氣的重視,遠甚於對身體是否健康的重視。養性為本,養身為輔,修養性情好,才是真正的養生目的。茶道與中國養生,是一種內在的認同和本質的聯繫。茶可使人健康長壽,「茶聖」陸羽活了72歲,「茶僧」皎然活了81歲,「五十斤茶」和尚活了130多歲,「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天子活了88歲,「嘗盡天下之茶」的袁枚活了82歲,女茶人冰心活了99歲。另外,根據現代醫學、生物學、營養學等對茶的研究,凡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很多有益成分,茶葉中大多具備。茶能抗癌、防朽邁,能促進人體生理活性。目前已分析出茶葉中含各種營養素達600多種,包括生物鹼類、茶多酚類、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與氨基酸類等。

茶的心理功效成為保持人身心健康的靈丹妙藥,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茶是對這份天性的最好滿足。「品茶者,獨品得神」,一人品茶,能進入物我兩忘的奇妙意境。兩人對品「得趣」,眾人聚品「得慧」。對於凡人而講,「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周作人先生對茶道的理解十分準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久。」我們可以從「飯後三碗茶」來體會一下「和尚家風」,從而品茶之幽趣,感養生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