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潛艇發展歷史

瑞典是世界上發展潛艇起步較早的國家之一。1885 年,當時以製造「諾登費爾特」型機槍而聞名於世的瑞典工業家索爾斯坦·諾登費爾特與英國的雷維倫德·喬治·加勒特牧師合作,建造了「諾登費爾特」—1號潛艇,該艇的排水量為60噸,主尺度為19.5 ×2.7 ×3.35

「諾登費爾特」—1號潛艇的動力裝置是蒸汽機。當該艇處於水面狀態航行時,蒸汽機以正常的工作方式驅動螺旋槳轉動,從而推動潛艇前進。當該艇在水下狀態時,利用保存在高壓容器中的水蒸氣繼續推動潛艇前進一定的距離。

「諾登費爾特」—Ⅰ號潛艇上的艇員為 3 人,艇上儲存了可供 3名艇員連續工作6 小時的空氣。1885年秋季,當索爾斯坦·諾登費爾特決定對他建造的「諾登費爾特」—Ⅰ號潛艇在瑞典的朗茨科魯納港進行試航之際,歐洲一些國家的達官貴人聞訊紛紛趕往朗茨科魯納觀看,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派遣了代表前往現場參觀。

在「諾登費爾特」—1號潛艇試航過程中,該艇在水面以4節的速度航行,間或潛入水下航行。這次試航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給世界各國的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試航結束之後,希臘政府立刻購買了「諾登費爾特」—Ⅰ號潛艇。

在「諾登費爾特」—I號潛艇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索爾斯坦·諾登費爾特又建造了2 艘「諾登費爾特」—11型潛艇,這 2 艘同型潛艇被命名為「諾登費爾特」—11號和「諾登費爾特」—Ⅲ1號潛艇。

「諾登費爾特」—Ⅱ型潛艇建成之後賣給了土耳其政府,「諾登費爾特」一Ⅲ1號潛艇賣給了俄國政府。但是,當索爾斯坦·諾登費爾特向俄國交貨過程中,「諾登費爾特」一Ⅲ1號潛艇發生了擱淺事故,因此只好把該艇拆卸解體。

19 世紀末期,美國的「霍蘭」型潛艇技術日漸成熟,對於包括瑞典在內的世界各國發展潛艇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看到了潛艇在未來海戰中具有的軍事潛力之後,瑞典於1900年派遣了海軍工程師卡爾·瑞奇森專程到美國瞭解「霍蘭」型潛艇的情況。其後,在瑞典皇家海軍的積極推動下,瑞典終於決定建造「鯊魚」號潛艇。 「鯊魚」號潛艇於1904年建成服役,成為瑞典皇家海軍的第一艘潛艇。

「鯊魚」號潛艇建成並在瑞典皇家海軍服役之後,卡爾·瑞奇森在「鯊魚」號潛艇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設計,其改進型潛艇被命名為UB—2 級潛艇。瑞典皇家海軍于 1909年建造了 3 艘 UB—2級潛艇。為了儘快發展和提高本國的潛艇技術水準以及強化本國潛艇兵力,瑞典決定向潛艇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購置少量最新型的潛艇,然後取其精華,用於本國潛艇技術的發展。瑞典從國外購置的第一艘先進的潛艇是義大利菲亞特聖喬治公司建造的「鯨」號潛艇。瑞典在發展其後的潛艇技術過程中,從「鯨」號潛艇上得到了許多啟迪和借鑑。

當時瑞典的考庫姆公司已經具備了建造潛艇的能力。為了迅速提昇本國建造潛艇的能力,考庫姆公司從義大利菲亞特聖喬治公司購買了建造新型潛艇的生產許可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潛艇屢建奇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高度重視,瑞典的考庫姆公司從德國購買了「鯊魚」級和「海狸」級潛艇的設計許可證,由考庫姆公司進行建造。經過多年的實踐,瑞典建造潛艇的技術實力逐漸完備,可以承擔本國潛艇的建造任務。

進入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整個歐洲呈現一種動盪不安的局勢,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歐洲發生戰爭的可能性與日俱增。在這種局勢下,瑞典建造了一些攻擊型潛艇,利用這些潛艇從事必要的海上巡邏任務。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典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因此,瑞典海軍平靜地度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動盪歲月。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瑞典共有4個型號24艘潛艇。4個型號的潛艇之中,有2個型號是攻擊型潛艇,另外2個型號是佈雷潛艇。

1945年,隨著歐洲戰事的結束,作為勝利者的盟軍各國,繳獲了一批德國的 U—XXI型和U—XXⅢI型潛艇,並將這兩型潛艇的X先進技術立刻運用到本國的潛艇設計或改造之中,因而促使這些國家的潛艇技術出現了一個飛躍。然而,作為中立國家的瑞典,卻被摒除在外,沒有分享德國潛艇中先進技術的資格。

就在瑞典欲進無路左右徘徊之際,瑞典意外地獲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艘德國的 U—XXI型潛艇——U—8503號潛艇在瑞典領海沉沒,於是,瑞典立即組織了有關部門在1946年8月24日將這艘潛艇打撈上來,並對它開展了澈底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當時,瑞典正在設計戰後的第一批潛艇——「鯊魚」級潛艇,瑞典立刻把德國U—XXI型潛艇上值得借鑑的技術全部溶注於「鯊魚」級潛艇的設計之中。

由於「鯊魚」級潛艇直接採納了德國的U—XXI型潛艇的一些先進技術,其主要性能指標與同一時期世界上先進的常規潛艇具有同一水準。「鯊魚」級潛艇的建成對其後瑞典潛艇技術的發展與提高產生了重大影響。

「鯊魚」級潛艇相繼服役之後,瑞典便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了戰後第二批潛艇——「天龍」級潛艇的建造。 「天龍」級潛艇基本上沿襲了「鯊魚」級潛艇的基本設計思想,保持了同時代潛艇所具有的先進性能。

到20 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瑞典的潛艇一直沒有擺脫外國潛艇技術的影響,在此之前所建造的各級潛艇都明顯保留著外國潛艇技術的某些痕跡。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瑞典開始設計具有本國特色的潛艇。第一批是「海鷹」級攻擊型潛艇。在「海鷹」級潛艇服役之後,瑞典從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在「海鷹」級潛艇的基礎上開始了「水怪」級潛艇的研製。 「水怪」級潛艇在武備、隱身性以及航速等總體性能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點,因此該級潛艇被國外的軍事家們譽為是一種能在淺海區進行反潛反艦的優秀潛艇。

到了 20世紀70年代末期,瑞典皇家海軍決定建造「西約特蘭」級潛艇以替換「天龍」級潛艇。「西約特蘭」級潛艇是「水怪」級潛艇的改進型。在「西約特蘭」級潛艇上,電子、通信設備以及作戰情報處理系統都做了更新,火控設備也換用了新式的IPS—17型數據自動處理系統,該級潛艇因此成為瑞典皇家海軍在役的主力潛艇。

除了大力發展潛艇總體技術之外,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瑞典對作為常規潛艇AIP技術之一的斯特林發動機開展了深入研究。1985年初,瑞典的斯特林發動機已達到實用階段。1987年11月,瑞典皇家海軍對在役的「水怪」號潛艇進行了改裝,在該潛艇上加裝一個斯特林發動機艙段。當「水怪」號潛艇的試驗獲得令人非常滿意的成功後,瑞典皇家海軍決定把斯特林發動機裝備在新一代的「哥特蘭」級潛艇上。1995年2月2日, 「哥特蘭」級的首制艇「哥特蘭」號潛艇下水,它標誌著戰後常規動力潛艇技術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性進展。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了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的常規動力潛艇。「哥特蘭」級共有3艘潛艇,該級的第三艘潛艇「海爾蘭」號於1996年9月27日下水, 1997年10月1日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 50 多年間,瑞典潛艇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由模仿到獨立設計,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和特點,終於躋身於世界先進潛艇技術國家的行列。

還是在「哥特蘭」級潛艇設計工作接近尾聲而尚未開工建造之際,瑞典便已開始醞釀21世紀的新一代潛艇了,這就是備受世人矚目的2000型潛艇。1989年,瑞典國防部著手實施一項科研計畫,根據這項科研計畫的安排,瑞典準備研製一種新型的、在21世紀投入使用的潛艇,並將其命名為2000型潛艇。為此,瑞典國防部組織有關方面進行了調研活動,並且對於 2000 型潛艇的總體性能指標制定了一個初步的指導性意見。瑞典國防部對於2000型潛艇的基本要求是, 2000 型潛艇不應該是「哥特蘭」級潛艇的改進型,其性能將要比「哥特蘭」級潛艇有大幅度的提高,並且應是一種體現嶄新設計思想的新型潛艇。在這種情況下,瑞典國防部提出建議說,由於有關方面已經在考慮研製2000型潛艇,因此「哥特蘭」級潛艇已經沒有必要建造5艘,僅僅建造3艘即可滿足需要。於是,原定的「哥特蘭」級的最後兩艘潛艇的建造計畫被取消。

2000 型潛艇第二階段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對瑞典皇家海軍的戰術原則和要求做進一步的前景預測,並提出2000型潛艇的方案設計。這項研究工作于 1995年年初已經完成,2000 型潛艇的初步設計方案也已經形成並提交瑞典政府。

據瑞典有關方面透露的情況表明,2000 型潛艇是一種在有限的淺水域內執行反潛反艦任務的近海攻擊型潛艇,它的任務是在 21世紀的時候替換屆時行將退役的瑞典皇家海軍潛艇,更有效地承擔起瑞典的海防任務。

據瑞典皇家海軍透露, 2000型潛艇的主尺度是48.5×7.6×5.6米,水面排水量為1200噸左右,將不會超過「哥特蘭」級潛艇的排水量,水下最高航速為20節,水下低速航行時的續航時間為2~3個星期,下潛深度為200米。2000型潛艇上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2具400毫米魚雷發射管,分別用於發射TP—62型重型魚雷和TP—451型輕型反潛魚雷,艇上可攜帶兩種型號的魚雷共18枚。此外, 2000型潛艇將要裝備CSU—90型聲吶系統,艇上還要裝備 3 臺 75 千瓦的斯特林發動機。

2000 型潛艇未來的作戰活動區域仍以波羅的海為主。因此,瑞典皇家海軍對2000型潛艇的設計重點並沒有放在提高水下航速和增大下潛深度方面,另外,在此之前瑞典皇家海軍曾進行過多次潛射反艦飛彈的試驗研究,結果發現在淺水域裡作戰的潛艇,利用重型魚雷攻擊敵人的艦艇,其效果遠比利用潛射飛彈大得多。所以,2000型潛艇的武備仍然以魚雷為主。

2000 型潛艇的設計,將把以下4個方面作為重點。

第一,增強隱身性能。瑞典皇家海軍對 2000 型潛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該級潛艇應該盡量保持較小的尺寸,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該級潛艇被聲吶、雷達波以及其他探測信號所能探測到的可能性。為了滿足這一要求, 2000型潛艇的基本結構要發生很大的變化。在2000型潛艇上,將不再設立傳統形式的指揮臺圍殼,整個艇體的橫截面將呈橢圓形狀。所以,瑞典皇家海軍把2000型潛艇形象地稱作是「比目魚」。扁圓柱形的艇體可以減少流體噪聲,並且還可以減少作為主動聲吶反射目標的面積,從而大大降低被敵人水聲設備探測到的可能性。

第二,增加水下續航力。為了增加2000 型潛艇的水下續航力,瑞典皇家海軍曾經考慮過幾種初步方案。其中一種方案是在2000型潛艇上裝備數量較多的斯特林發動機,而不再裝備柴油機和蓄電池,並且把斯特林發動機作為2000型潛艇的主要推進動力。2000型潛艇無論在高速還是低速航行時全部使用斯特林發動機。不過,單純使用斯特林發動機作為 2000 型潛艇的推進動力是否能夠達到或滿足瑞典皇家海軍在2000型潛艇任務書中規定的各種要求,至少在目前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另一種方案則是在2000型潛艇上至少裝備3臺75千瓦的斯特林發動機,水下航行時仍採用與「哥特蘭」級潛艇相同的混合推進方式,即水下以巡航速度航行時,利用斯特林發動機來推進潛艇,如果進行高速航行,則使用蓄電池的能量來推進潛艇。

從目前已經獲悉的情況來看,2000 型潛艇極有可能裝備 3 臺 75千瓦的斯特林發動機並採用與「哥特蘭」級潛艇相同的混合推進方式。因此可以推測,2000 型潛艇的水下續航力至少要比僅裝 2 臺 75千瓦斯特林發動機的「哥特蘭」級潛艇的續航力增加1/3左右。

第三,提高艇上的自動控制水準和智能化程度,大幅度地改善艇上的綜合環境,提高整體作戰性能。根據這一原則, 2000型潛艇的平台自動化水準將大幅度地提高,並且在平台控制和傳感器一體化方面的人工智慧程度也將進一步提高。2000 型潛艇上各種數據的處理將會更加迅速,決策更加合理。

另外,隨著 2000 型潛艇水下續航力的增大,提高艇上導航設備的精度也勢在必行,艇上大氣成分控制及空氣淨化也必須很好地加以解決。在相對長時間的連續水下航行過程中,保持潛艇具有良好的航行精度及艇內的正常大氣控制以維持艇內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居住條件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對2000型潛艇採取一型多樣的設計。換句話說,就是保持2000型潛艇的基本結構和基本性能不變,使其增加不同內容的附加性能,從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把2000型潛艇能夠迅速地推向國際市場,能為具有不同要求的用戶所接受。2000型潛艇作為近海使用的反潛反艦用攻擊型潛艇,其出色的性能吸引了不少國家,頗受世界各國海軍的青睞。因此,2000型潛艇在未來的國際潛艇市場上具有很大潛力。但是,還有一些國家對2000型潛艇仍然使用533毫米和400毫米魚雷發射管的混合方式並不十分滿意。因此,必須考慮使2000型潛艇具有多樣化的選擇形式,就像「哥特蘭」級潛艇具有專供出口的T96型潛艇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