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武器是一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它是利用化學物質的毒性以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和器材的總稱。具體講它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一是以其直接毒害作用干擾和破壞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造成他們失能、永久性傷害或死亡的毒劑(過去也稱毒氣):二是裝填毒劑並把它分散成戰斗狀態的化學彈藥或裝置,如鋼瓶、毒氣罐、氣溶膠發生器、布酒器、各種炮彈、航彈、火箭彈以及飛彈彈頭等:三是用以把化學彈藥或裝置投送到目標區的發射系統或運載工具,如大炮、飛機、火箭、飛彈等。
化學武器最早的大規模使用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始作俑者是德國人,選用的是一種有劇烈毒性的氣體—氯氣,以德國、奧匈帝國等為一方與以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俄羅斯、義大利等協約國為一方的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展開了一場重新瓜分世界和掠奪物質財富的激烈戰爭。到了1915年,戰爭進入了僵持階段,交戰雙方都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任何微小的推進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1915年4月22日下午5時,隨著3發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德軍在西線比利時的伊普爾地區6千米的陣地上突然從5 370個鋼瓶中施放出180噸氯氣。當巨大的黃綠色毒氣雲團隨風飄向法軍陣地時,駐守在那裡的非洲兵團很快就全線崩潰。沒有遇到抵抗的德國士兵帶著用水淋濕的紗布和棉花製成的簡易防毒面罩,小心翼翼地跟在毒氣雲團的後面,向前推進了幾百米。他們看到一幅前所未有的恐怖場面:協約國士兵的尸體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胳膊伸得老長,像要逃避毒氣的樣子;那些還沒有死亡的受傷者趴在地上拚命掙扎,喘息著,咳嗽著,嘴裡大口大口地吐著黃黃的黏液,並慢慢地死去。一些還能走動的法國士兵都倉皇逃命。他們大多數人已經說不出話來,只能指著自己的喉嚨示意。到下午6時前,甚至16千米外的地方,毒氣雲團仍然使人感到眼睛刺痛,咳嗽不止,第一次毒氣攻擊得手之後,緊接著4月24日,德軍又對加拿大部隊的陣地發動了氯氣攻擊。
這兩次化學攻擊共造成協約國方面1.5萬人的傷亡,其中死亡者達5000餘人。倖存者有60%的人完全失去了戰鬥力,有的成為終身殘廢。這次大規模毒氣攻擊的效果大大超出了德軍指揮官們的想像,鼓動東線的德軍指揮官在5月31日向俄國第二集團軍的兩個步兵師施放了共約264噸氯氣,造成傷亡達8934人,其中1101人死亡。此後交戰雙方進行的毒氣鋼瓶攻擊共達200餘次,所用的毒氣除氯氣外,還有光氣、雙光氣以及光氣和氯氣的混合物等。光氣和雙光氣的作用和氯氣相似,只是毒性比氯氣更為劇烈。他們都是通過呼吸道引起中毒,對氣管和肺產生刺激作用,導致嚴重的肺水腫,最後因窒息致死。這類毒劑被稱為窒息性毒劑或肺刺激劑。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使用化學武器最頻繁、最廣泛、持續時間最長、最慘無人道、最令人髮指的化學戰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中國的戰爭中所進行的化學戰。在1937~1945年長達8年的日本侵華戰爭期問,日軍的化學戰貫穿于戰爭的全過程,使用化學武器的地點遍及中國的18個省,自治區。在化學戰中,日軍使用他所裝備的各類毒劑,其中包括刺激劑二苯氰腫、二苯氯腫、苯氯乙酮、氰溴甲苯、氯化苦,窒息性毒劑光氣,血液性毒劑氫氰酸以及皮膚糜爛劑芥子氣,路易氏劑等。日本使用的化學炮彈主要有毒氣罐、毒劑手榴彈、毒劑炮彈、毒劑炸彈以及毒劑布洒器等。據不完全統計,日軍在中國正面戰場作戰中用毒次數在2000次以上,造成中國軍隊中毒人數約4.7萬人,中毒死亡者在6000人以上。而在敵後戰場,中國抗日軍民的中毒人數則有3.3萬人。日軍還在731部隊等場所喪心病狂地利用戰俘和平民做各種中毒試驗,解剖活人,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倉皇撤退時,又把大量化學武器遺棄在中國的許多地區。日軍遺棄的數以百噸計的化學毒劑和數以百萬發計的化學彈藥至今仍在威脅著許多地區人民的安全和破壞著當地的生態環境。近幾年屢屢發生在齊齊哈爾、吉林等地日軍遺棄化學武器傷人事件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