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支援飛機(強擊機)大百科

近距支援飛機(中國稱之為強擊機)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德國設計了一種帶裝甲的「容克」式飛機,該機全部採用鋁合金製成,於1918年投入戰場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活塞式近距支援飛機發展達到了頂峰。例如,前蘇聯主要用於攻擊德國「虎」式、「豹」式坦克的伊爾—2、伊爾—10,就是一種全金屬新型雙座強擊機。該級發動機及座艙的防護裝甲厚6~8毫米,重達914千克,占飛機起飛重量的14.5%。其主要武器為:2門23毫米航炮、兩挺7.62毫米的機槍、4枚82毫米和132毫米的火箭彈,可掛400~600千克炸彈,此外後座還裝有一挺12.7毫米自衛機槍。該機的最大速度550千米/小時,升限7250米,最大航程800千米。伊爾—2、伊爾—10共生產了3萬多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戰鬥轟炸機成了軍用飛機「大家族」強有力的一員。由於戰鬥轟炸機能實施高速突防,並能達到輕型轟炸機和強擊機所不能接近的嚴密防護的目標進行轟炸,在戰鬥轟炸機完全可以替代強擊機的情況下,美、蘇都放緩了發展強擊機的步伐,前蘇聯甚至在1956年取消了強擊航空兵。然而,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總結了越南戰爭的實戰教訓之後,重新認識到有必要裝備能對地面部隊進行直接支援的飛機,戰鬥轟炸機並不能取代近距支援飛機,只有專門設計的近距支援飛機,才能摧毁戰術縱深的各種目標。於是美國先研製採用噴氣式發動機的A—7,而後又專門研製了A—10。前蘇聯也研製了與A—10類似的蘇—25,近距支援飛機獲得了新生。

近距支援飛機主要從低空、超低空抵進,突擊敵戰役、戰術地幅內的中、小型目標,直接支援陸、海軍作戰。

近距支援飛機執行任務與戰鬥轟炸機基本相同,主要區別在於突防手段和空戰能力不同。近距支援飛機的突防主要靠低空飛行和裝甲保護,多數情況下需要戰鬥機掩護,而戰鬥轟炸機主要靠低空高速飛行和電子干擾手段;近距支援飛機一般不能空戰,戰鬥轟炸機則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近距支援飛機用於突擊距離較近的地面小型或活動目標,比使用戰鬥轟炸機更為有效;此外,某些尤秀的強擊機通常具有起降距離短的特點,可在野外機場起降,而戰鬥轟炸機一般需要正規機場。

現代近距支援飛機的作戰能力突出表現在武器系統方面,其機載武器除普通航彈外,還有制導炸彈、反坦克集束炸彈和空地飛彈;多數近距支援飛機還可攜帶戰術核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距支援飛機都有30毫米大口徑速射航炮。有的近距支援飛機已加裝紅外觀察儀、微光夜視、雷射測距儀和火控系統等先進設備。新型近距支援飛機在滿載條件下有的還具有垂直、短距起降能力。近距支援飛機滿載條件下的最大飛行速度一般不超過聲速。有的近距支援飛機的裝甲重量占飛機總重量的10%以上,對地面防空炮火和肩射飛彈的生存能力很強。

近距支援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可從美國空軍A—10近距支援飛機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看出端倪。海灣戰爭中,美國空軍共派出148架A—10(其中有12架OA—10)前往海灣,148架A—10組成了7個中隊駐紮在沙烏地阿拉伯,組成了第345戰術戰鬥機聯隊,基地位於法赫德國王國際機場。A—10部隊抵達戰區後,針對戰區情況,開始採用新的攻擊戰術。在()A—10前線空中管制飛機的配合下,A—10一般採用雙機編隊,在實施攻擊過程中,一架A—10使用30毫米管GAU—8/A速射航炮或「小牛」空對地飛彈,向伊軍坦克俯衝攻擊;另一架配合作戰,在攻擊區上空盤旋飛行,負責掩護。在「沙漠風暴」行動中,A—10共出動了8077架次,出動率為95.5%,可執行任務率達87.7%。在戰爭中,A—10飛機共摧毁了伊軍坦克987輛、926門火炮、1355輛戰車和許多其他目標(包括停放在地面的10架戰鬥機和在空中擊落的兩架直升機)。曾被美國空軍一直認為太慢、太老,已不能用於現代戰爭的A—10飛機,在海灣戰爭中的出色表現和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了近距空中支援的原設計要求。A—10在海灣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得益於美國先行打擊和摧毁了伊拉克的防空能力,使A—10所受的威脅大減,才能使得老飛機有了用武之地。它執行的大部分任務是實施空中阻滯充分發揮了空中巡邏時間長、載彈量大、對地攻擊火力凶猛的特點。

但是,由於A—10發動機推力不足,限制了其爬升率、加速度和機動性以及巡航速度,因而使其在敵防區活動時間太長,易受高炮和地空飛彈的攻擊。在40天戰鬥期間,有5架A—10被伊軍擊落,1架因重創報廢;另有20架受重傷、45架受輕傷。由於A—10座艙周圍有「澡盆」式厚度為38毫米的鈦合金裝甲,機身腹部的裝甲厚50毫米,可抗擊23毫米高射炮彈的打擊,所以,受傷的飛機大部分在一天之內就可修復重返戰鬥,因此美空軍至今仍在使用200多架A-10。

外軍裝備的強擊機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如美國的A—10和俄羅斯的蘇—25;二是垂直/短距起降近距支援飛機,如英國的鷂式(包括美國的AV—8B)和俄羅斯的雅克—38;三是西歐國家研製的輕小型多用途的教練/近距支援飛機,如法德聯合研製的「阿爾發噴氣」、英國的「隼」。近距支援飛機裝備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其次是俄羅斯。下面分別介紹幾種現代著名的近距支援飛機。

(1)A—10「雷電」A—10「雷電」攻擊機是美國費爾柴爾德公司研製的單座雙發近距空中支援強擊機,主要用於攻擊坦克群、戰場上的活動目標及重要火力點,是目前美國空軍的主要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機。原型機於1972年5月首次試飛,1975年生產型開始交付部隊使用。

美國空軍對A—10「雷電」攻擊機提出的主要設計要求是:短距起降、反應靈活、殺傷力強、生存力高、結構簡單、價格低。

A—10主要特點是:

①總體布局採用平直機翼、雙垂尾,後機身兩側偏上懸掛兩臺發動機,機體結構主要採用鋁合金。

②生存力高,有大量裝甲防護。機身腹部和座艙周圍有鈦合金裝甲,裝甲總重550千克。座艙周圍的「澡盆」式裝甲厚度為38毫米,機身腹部裝甲厚度50毫米,可承受23毫米高炮炮彈的打擊。飛行操縱系統均為余度配置,且有裝甲防護。

③利於對地攻擊的座艙設計。駕駛艙位於機身前面,風擋採用防彈玻璃,視界開闊。前下視界為20°,兩側為40°,周圍為360°。

④動力裝置是兩臺通用電氣公司的TF34—GE—100高流量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推力為40.91千牛。發動機支撐在後機身兩側,位於機翼和平尾之間。這種布局既可避免起降時吸入異物和機炮射擊時吞咽,又可充分利用機身和翼下的空間掛各種外載荷。

⑤強大的武器配掛。一門30毫米GAU—8/A七管速射機炮,備彈1350發,可擊穿較厚的裝甲,主要用於攻擊坦克和裝甲車輛。11個掛架,最大懸掛載荷7250千克,典型的掛彈方案有:28顆MK80炸彈;20顆「石眼」II集束炸彈,若干CUB—52/71/38/70子母彈箱;6枚AGM—65「小牛」空地飛彈和2枚AIM—E/J「響尾蛇」空空飛彈;4個火箭發射架等。這些武器與先進的戰術突防設備、雷射目標識別設備配合使用,可形成強大的空地火力。

(2)蘇—25「蛙足」蘇—25蛙足強擊機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亞聲速近距支援強擊機,與美國的A—10相對應。該機於1975年2月首次試飛,1981年開始裝備部隊。

蘇—25蛙足強擊機能在靠近前線的簡易機場上起飛,載各種炸彈在低空與武裝直升機米—24協同,在戰場上配合地面部隊作戰,攻擊坦克、裝甲車等活動目標和重要火力點。蘇—25蛙足強擊機主要靠低空機動性來躲避敵方戰鬥機的截擊和地面炮火的打擊。

蘇—25蛙足強擊機的基本特點是:

①蘇—25蛙足強擊機的基本設計要求與A—10相同,都強調戰術攻擊作戰能力,主要用於攻擊戰術地域內的重要活動目標。其基本氣動外形與A—10相比,蘇—25蛙足強擊機的尺寸較小,飛行速度快,但掛載能力不及A—10。

②採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機翼,機翼前緣有20°左右的後掠角,後緣平直。機翼略帶下反角。翼尖處有小艙,內裝電子對抗設備。機頭由座艙起向前傾斜逐漸變細,以改善飛行員前下方的視野;座艙後部與隆起的機背相連,後方視界不良。

③為提高生存能力,駕駛艙及兩側其他關鍵部位都有裝甲保護,據稱其座艙裝甲厚達24毫米,發動機艙裝甲厚5毫米,發動機艙還裝有專門的滅火設備,並把發動機間距拉得較大,分裝在不鏽鋼艙內。對飛機上的重要系統和設備,應用余度技術和系統分散布置,使其在受到一次命中時被毁的概率比較小。

④動力裝置採用2臺P—13—300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靜推力為49.9千牛(無加力裝置),安裝在機身兩側機翼下邊。發動機尾噴口作了紅外屏蔽處理。

⑤適于攻擊用的多種機載電子設備:多普勒雷達、雷射測距儀、光學瞄準具;後機身裝有多種防禦用的電子設備:雷達告警接收機、主動式電子對抗設備、箔條和閃光彈投放器、紅外探測器等。

⑥機載武器包括:1門30毫米雙管航炮;10個翼下掛點,最外側掛點可掛AA—2或AA—8空空飛彈,其餘掛點可掛空地飛彈,如AS-10和AS-14。

⑦可從前線簡易機場起飛。由於發動機的推重比大,飛機低空操縱性優良,翼展達和雙開縫襟翼效率高,使蘇—25具有短距起降能力。據稱,只要有1000米長的公路或草地,即可保證安全起降。

(3)AV—8B「鷂」AV—8飛機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垂直/短距起落攻擊機,有AV—8A、AV—8B兩種型別,A型是美國海軍陸戰隊購買的英國「鷂」式Mk50垂直起落飛機的編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和偵察。B型是A型的改進型,由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與英國宇航公司聯合研製,裝備美海軍陸戰隊時稱為AV—8B「鷂」。裝備英國空軍時稱為「鷂」GR·MK5,第一架AV—8B於1981年11月首飛成功,1989年交付部隊。截至1997年共生產了428架AV—8B「鷂」II飛機,除美、英外,西班牙和義大利也訂購了這種飛機。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有150架AV—8B參戰,主要攻擊戰場地面目標。科索沃戰爭期間,美軍出動了8架AV—8B參戰。

AV—8B的布局AV—8A類似,但AV—8B採用了超臨界翼型;加裝了升力改進裝置,重新設計了座艙和前機身;機翼、機身部件和尾翼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發動機進氣道進行了重新設計,加大垂直起飛和短距離起飛時的推力,提高了巡航飛行的效率,並加裝了機翼前緣邊條,改善了瞬時盤旋性能,增強了空戰格鬥能力。

AV—8B的主要特點是:

①裝1臺飛馬11—21(F404—RR—406)推力轉向渦扇發動機,推力為95.86千牛,並有數字式發動機控制系統,以機械控製作為備份。

②裝有大量電子設備:CP—1429/AYK—14(V)飛行任務計算機,CP—1471/A數字式大氣計算機,AN/AYQ—13外掛管理系統,AN/ALQ—67(V)2前/後視雷達告警接收機,AN/AVQ—29平視顯示幕,AN/ASN—130A慣性導航系統。RT1159/ARN—118塔康導航設備,AN/ASB—19(V)2角速度轟炸系統等。

③主要機載武器有:2門5管25毫米炮,每門備彈300發,7個掛架。典型的武器外掛包括:2枚或4枚AIM—9L「響尾蛇」、「魔術」或AGM—65「小牛」飛彈,16顆226.75千克的普通炸彈,12顆集束炸彈,10顆「寶石路」雷射制導炸彈,10個火箭發射吊艙以及AN/ALQ—164電子干擾吊艙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