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知識大百科

機槍是一種配有槍架、架座或兩腳架,能實施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主要用於較遠距離殲滅或壓制有生目標、火力點,毁傷薄壁裝甲目標或低空目標,通常分為輕機槍、通用機槍、重機槍和大口徑機槍。根據裝備對象,又可分為地面機槍(舊稱野戰機槍,含攜行機槍和牽引機槍)、車裝機槍、航空機槍和艦艇機槍。機槍使用步槍彈或威力更大的彈藥,射擊方式以點射、連射為主,戰鬥射速高,火力持續性好。一般由機槍和槍架(座)兩大部分組成,有的還配有專用瞄準具。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自動循環的第一挺機槍是英籍美國人馬克沁於1884年研製成功的。它採用大容量布質彈帶供彈,理論射速為600發/分鐘,槍身質量27.2下克槍架,笨重,不能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麥德森研製出用兩腳架支撐、以槍托抵肩射擊、質量小(9.98千克)、便于攜帶的機槍——麥德森機槍。機槍的大量使用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使步兵具備防空和反坦克能力,1918年德國首先使用口徑13.2毫米的蘇羅通機槍。隨後,各種大口徑航空機槍、坦克機槍和艦艇機槍也得到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研製出一種通用機槍—MG34式通用機槍,全槍質量12千克。到20世紀50~60年代,這類機槍得到普遍裝備,但20世紀7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減緩,這時班用槍械*實現了槍族化、小口徑化,而重機槍又呈現出被大幅度減小質量的大口徑機槍和自動榴彈發射器所取代的趨勢。

日本十一式輕機槍是1922年研製成功的。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裝備日本軍隊,30年代開始在侵華戰爭中廣泛使用,曾是日本侵略軍殺害我國和東南亞各國人民的重要武器之一。因其槍托是向右歪的,所以我國軍民稱其為「歪把子機槍」。該機槍採用了哈其開斯機槍的導氣式自動系統,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採用漏斗供彈系統,在機匣的右上方有一個方形漏斗,可裝6個5發彈夾。射擊時,輸彈機構從彈夾的下部撥彈,當彈夾上的彈射擊完時,將彈夾從漏斗中拋出,下一個彈夾被推進到位,這一機構設計得非常巧妙;二是採用了向右歪的槍托,便于抵肩瞄準和射擊。

英國布侖輕機槍是一個輕機槍系列。其最早的型號是MK1式布侖輕機槍,是20世紀30年代中葉由英國恩菲爾德皇家兵工廠的輕武器廠與捷克的ZB兵工廠共同研製的。1938年正式裝備英國軍隊,隨後被加拿大等國家採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裝備布侖機槍的國家就有十幾個。由於它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優秀的輕機槍之一。

美國 M249 式輕機槍是 20 世紀 80 年代初研製的,1985 年正式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現在是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主要裝備之一。它是以比利時FN公司研製的FN米尼米輕機槍為基礎改進的。根據美軍的要求,其主要改進是採用了固定槍托和前提把,配備了空包彈退殼器和裝車座架。該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只能全自動射擊,由200發彈鏈箱或30發彈匣供彈,口徑5.56毫米,發射5.56×45毫米槍彈,槍全長1040毫米,槍管長523毫米,總質量6.85千克,初速915米/秒,理論射速750發/分鐘,有效射程 1 100米。

德國MG34式機槍是世界上最早的通用機槍。1934年完成研製,1936年開始批量生產和裝備德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由德國槍械設計師施坦格設計,是以MG13式輕機槍為基礎改進而成的,由德國毛瑟兵工廠生產。其主要特點是可採用多種供彈方式供彈,能一槍多用,既可用彈鏈供彈,也可由彈鼓供彈。在供彈機構中有一個撥彈器,將撥彈器撥向哪一方,就可從那一方供彈。這一機槍可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裝在一個特製的槍架上作為高射機槍使用。MG34式機槍在結構上博采眾長汲取了以前各種武器的成功設計,能滿足不同戰場的作戰要求。初期的主要缺點是所有零件全部是機加工件,因而價格昂貴,不利於大量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將許多零件改成衝壓件,改進的型號是MG42式通用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裝備量最大的機槍。

美國 M60 式通用機槍是 1957 年由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研製,撒科防禦公司生產的,1958年開始裝備美軍至今,是美軍歷史上裝備數量最多、裝備時間最長的機槍之一。M60式機槍的改進型有M60C、M60D,M60E1、M60E2等多種型號。該機槍是以MG42和FG42式通用機槍為基礎設計的。在MG42式機槍上的主要改進是供彈機構和自動機構,這些改進使牠的動作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比MG42式機槍高得多。越南戰爭後,工廠又根據實戰經驗對該槍進行了數十處改進,改進後的M60機槍性能進一步提高,從而深受廣大官兵喜愛,是現代機槍中首屈一指的精品。該機槍採用導氣式,只能全自動射擊,採用可散彈鏈供彈,口徑7.62毫米,發射7.62×51毫米槍彈,槍全長1 100毫米,槍管長560毫米,總質量10.48千克,初速860米/秒,理論射速550~650發/分鐘,用兩腳架的有效射程為1100米,配三腳架的有效射程為1 800 米。

PKS 通用機槍是前蘇聯 20 世紀 50 年代初研製的,1956年開始裝備蘇軍。該槍採用了AK—47式突擊步槍自動結構,是PK機槍族中的一種。其自動系統是AK—47式突擊步槍自動系統的倒轉配置,主要特點是用途廣泛、結構簡單、動作平穩、射彈散布精度高。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只能連發射擊,由50發、100發、200發或250發可散彈鏈供彈,口徑7.62毫米,發射7.62×54毫米有底緣槍彈,槍全長1160毫米,槍管長658毫米,總質量9千克,初速825米/秒,理論射速600~720發/分鐘,有效射程1000米。

美國勃朗寧 M2 式重機槍是由當代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大師約翰·勃朗寧設計的,研製工作開始於1918年,是根據當時美國遠征軍的要求進行研製的。第一個型號於1921年研製成功,定型號為M1921式機槍。1923年開始正式裝備美軍,現在仍部分裝備美軍,裝備時間長達80多年,是輕武器史上裝備時間最長的機槍之

一。M1921式機槍裝備之後,在使用中發現槍管太輕,於是在1933年又研製成功一種使用重型槍管的機槍。定型號為M2式重機槍,也稱為M2HB(HB是重型槍管「Heavy Barrel」的縮寫)式重機槍。裝備美軍後,深得廣大官兵的喜愛,幾十年來,在它前後裝備美軍的武器都已退役,只有它仍然是美軍的主要裝備之一。在同類武器中,M2式重機槍綜合性能是最好的。在現代世界輕武器歷史上,沒有一種重機槍的綜合性能可與它相提並論。

M2 式重機槍採用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可實施單、連發射擊,可散彈鏈供彈,口徑12.7毫米,發射M2(12.7×99毫米)式槍彈,槍全長1651毫米,槍管長1143毫米,總質量38千克,初速930米/秒,理論射速450~600發/分鐘。

前蘇聯德什卡 M38/46 式重機槍是 20 世紀 30 年代初由前蘇聯設計師捷格加廖夫設計的,是捷格加廖夫機槍系列中的一種。第一個型號於20世紀30年代初研製成功,1934年進行試生產,30年代末開始裝備蘇軍,定型號為DSHK—38式機槍,也稱為M38式機槍。1946年改進為M38/46式機槍。該槍可裝在索克洛夫槍架上,作為平射機槍使用,殺傷集群有生目標和毁壞輕型裝甲目標;也可作為高射機槍使用,對付低空飛行目標。在朝鮮戰爭中,朝鮮軍隊就曾用它來對付美軍的低空飛機。現在,它已逐步被NSV重機槍取代,但俄軍的部分坦克裝甲車輛仍在使用此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