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知識大百科

飛彈是一種攜帶戰斗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導引控制飛行航跡、導向目標並摧毁目標的飛行器。通常,有翼飛彈作為一個整體直接攻擊目標,彈道飛彈飛行到預定高度和位置後彈體和彈頭分離,由彈頭執行攻擊目標的任務。飛彈摧毁日標的有效載荷是戰斗部(或彈頭)可為核裝藥、常規炸藥、化學戰劑、生物戰劑,或者使用電磁脈衝戰斗部。有的飛彈則利用高速飛行的動能,採用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標。

飛彈由彈體結構、發動機、控制與導引系統、戰斗部(或彈頭)以及彈上電氣系統組成。這些組成部分的性能和工作是相互協調的統一體。

飛彈武器系統由飛彈及配套的地面(機載、艦載)設備、設施,瞄準、探測跟蹤系統和指揮通信系統等組成。飛彈武器系統能與其他類型的武器系統合同作戰,也能獨立執行作戰任務。不同類型、不同發射平台、不同發射方式的飛彈武器系統的配套設備(設施)不同,但主要任務和基本功能相近,主要有:①貯存、運輸、準備、裝填(對接)和檢測飛彈;②探測和識別目標,確定目標位置和運動狀態,瞄準(跟蹤)目標,進行發射準備和實施發射,引導飛彈毁傷目標;③進行作戰通信、指揮和及時判斷攻擊效果。

飛彈武器系統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可以按飛彈的名稱分類,如彈道飛彈武器系統、防空飛彈武器系統、反艦飛彈武器系統等。另外,按發射位置分為陸基、海基和空基飛彈武器系統;按飛彈系統機動能力分為固定式、機動式、車載式和便攜式飛彈武器系統等。

(1)戰略飛彈武器系統 彈道飛彈是指先沿一小段有動力受制導的彈道上升,再沿只受重力作用的橢圓彈道飛行的飛彈。前面一段有動力、受制導的彈道稱作主動段,又稱助推段;後面一段無動力、靠慣性飛行的彈道稱作被動段。被動段又可分為在大氣層外的近真空中飛行的自由飛行段,和重新進入大氣層內飛行直到落地的再入段。

彈道飛彈按射程可分為洲際彈道飛彈(大於8 000千米)、遠程彈道飛彈(5 000~8 000千米)、中程彈道飛彈(1 000~5 000千米)和近程彈道飛彈(小於1000千米);按發動機類型分,有使用液體推進劑發動機的液體飛彈和使用固體推進劑發動機的固體飛彈;按推進級數分為單級飛彈和多級飛彈;按作戰任務性質分為戰略飛彈和戰術、戰區飛彈;按發射點和目標位置分,戰略彈道飛彈主要有地地和潛地兩類。

戰略彈道飛彈多為中程以上的、用來威懾和攻擊戰略目標的、帶有核彈頭的一類飛彈。戰略目標是對國家生存和戰爭勝敗有重大意義的目標,如政治經濟中心,指揮控制通信中心,預警系統,機場、港口等重要交通樞紐,核電站和大型發電站,大型水壩,城市和戰略武器生產、貯存、發射基地等。戰略飛彈通常指進攻性飛彈,只有在需要區分防禦性戰略飛彈——戰略反彈道飛彈時,才詳稱為進攻性戰略飛彈。戰略彈道飛彈武器系統是維護、指揮、發射和引導飛彈完成作戰任務的各項系統的總稱。

美國是當今擁有最多、最先進戰略飛彈的國家。2001 年在役的戰略彈道飛彈有550發「民兵」—3(1 650枚彈頭),50發MX(500枚彈頭),432發「三叉戟」-1(C-4)和「三叉戟」-2(D-5)(3 456枚彈 頭)。

「民兵」—3部署在蒙塔拿州馬爾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北達科塔州邁諾特空軍基地、懷俄明州沃倫空軍基地。50發MX飛彈部署在沃倫空軍基地。550發「民兵」—3中,有200發裝MK—12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為220米;另350發裝MK—12A分導式多彈頭,命中精度 166米。

「和平衛士」(MK)飛彈為重型洲際彈道飛彈,裝10枚47.5萬噸TNT當量的MK—21分導式子彈頭,射程11 000千米,命中精度90~120米。它採用4級推進,前3級為固體推進劑,第4級為可貯液體推進劑末助推級。第3級熄火點高度約為200千米,末助推級熄火點高度約為1 100千米。

已服役和在建的 18 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其中 8 艘裝「三叉戟」—1(C—4),在華盛頓州班戈海軍基地;10艘裝「三叉戟」—2(D—5),在喬治亞州金斯灣海軍基地。每艘潛艇載24發飛彈,可服役至 2010~2030 年。

「民兵」—3A 飛彈武器系統現代化計畫將使「民兵」—3 升級維護至 2020 年。計畫主要項目是更新制導系統和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指揮控制系統現代化,把彈頭換成MK—21/W—87,使爆炸威力增至30/47.5萬噸TNT當量,命中精度達到MX飛彈的水準(CEP為90~120米),採用計算機控制的快速執行作戰目標瞄準系統,在10小時內可使全部民兵飛彈完成重新瞄準目標,一發飛彈可瞬間更換目標。

俄羅斯戰略火箭軍2001年裝備766發飛彈和3600枚彈頭。其中173發SS—18;150發SS—19;22發SS—24井下發射型;36發鐵路發射型;360發SS—25地面機動型;24發地下井基SS—27「白楊」—M,到2010年,將有270發「白楊」—M服役,它將部署在俄羅斯中部:瓦爾代、薩拉托夫、南烏拉爾、阿爾泰地區,成為新世紀俄羅斯主要的戰略核力量。

俄國防部在2000年的戰略力量規畫中,擬將目前的6種陸基戰略彈道飛彈,逐步過渡到單一的「白楊」—M固定地下井和機動式洲際彈道飛彈,以實現系統的統一化、標準化,降低成本,便于訓練和使用。「白楊」—M是三級固定洲際彈道飛彈,長21米(不帶彈頭時17.9 米),最大直徑 1.86米,重 47.2噸。目前裝單彈頭,彈頭重約1 噸,射程 11000千米。它有能力裝載3~4枚分導式多彈頭。它具有特殊的飛行彈道,彈頭在90千米高度再入大氣層時,能在以飛行軌跡為圓的半徑5千米的圓內適時縱向和橫向機動,提高了突防能力。「白楊」—M飛彈具有路外機動能力,可連續改變位置,並能從機動路途中的任意點發射飛彈,從而顯著提高了生存能力。

俄羅斯已為美國將要部署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準備了「剋星」——新一代「白楊」—M洲際彈道飛彈,又稱PS—12M2型飛彈。這種飛彈比「白楊」—M 先進得多,具有機動性強、命中率高、飛行速度快、不易被檢測等特點,而且可攜帶多枚分飛彈頭。

俄羅斯海軍現有42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其中具備作戰能力的有 25 艘,內有 5 艘「颱風」級潛艇,7艘「德爾它」—4 級潛艇和 13 艘「德爾它」—3 級潛艇。北方艦隊16艘,太平洋艦隊9艘,分布在科拉半島的涅爾皮契亞基地和亞戈爾納亞基地以及卡姆卡特半島的雷巴契等5個海軍基地。2001年裝備348發潛射彈道飛彈(含SS—N—18、SS—N—20和SS—N—23),載2024枚核彈頭。「德爾它」—4級潛艇的服役期限至2015~2022年。「颱風」級核潛艇的服役期限至2010~2020 年。

(2)戰術/戰區彈道飛彈武器系統 戰術彈道飛彈是用於支援戰場作戰、壓制和消滅敵方戰役戰術縱深目標的近、中程彈道飛彈,射程在 1 000~3 500千米範圍內的通常又稱為戰區彈道飛彈。戰術彈道飛彈通常裝常規飛彈頭,也可裝低當量核彈頭,一般從機動發射車上垂直或傾斜發射。同火炮和火箭炮相比,它具有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能力強等優點。戰術彈道飛彈同火箭炮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殺傷能力和殺傷範圍。

戰術彈道飛彈攻擊的主要目標有:指揮所、通信中心、軍隊集結地、裝甲編隊、機械化部隊、飛彈部隊、前沿機場、防空陣地、後勤設施(加油庫和裝彈庫)、交通要道(隘路、橋梁)等。對於幅員較小的國家,也用於打擊政治經濟中心、大城市、交通樞紐等戰略目標。

戰術地地彈道飛彈由於操作維護簡單,生產購買便宜,特別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視和偏愛。缺乏或失去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國家,能遠距離打擊敵方縱深目標的唯一手段,就是使用戰術彈道飛彈。

下面介紹兩種典型型號。

① 美國「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這是一種車載越野機動、傾斜發射的、單級固體地地戰術彈道飛彈。它是美國陸軍21世紀的主要戰術火力支援武器,能快速打擊敵方縱深目標。

ATACMS 發射質量 1 530 千克,射程 150 千米(—1、—2 型)和300 千米(—1A、—2A 型),命中精度(CEP)50米,反應時間3~5分,一車兩彈,採用環形雷射陀螺數字慣性制導裝置加雷達指令修正系統(—1型),並加裝GPS接收機,以提高命中精度(—1A、—2、—2A)和便于使用智能反裝甲子彈頭 BAT(—2、—2A 型)。

② 俄羅斯「伊斯坎德」—E 飛彈:這是俄羅斯 2000 年公開展示的新型近程戰術彈道飛彈系統。該飛彈為單級固體飛彈,彈頭重480千克,射程50~280千米,飛彈發射質量3800千克。一車載運和發射兩彈。此飛彈採用慣性制導裝置,加全球定位系統和紅外末尋的系統。其測位與導航系統採用全球定位系統民用信號,定位精度30米。該飛彈對目前的反導系統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

(3)巡航飛彈武器系統 巡航飛彈是一種在大氣中飛行,外形類似飛機的飛彈,大部分航跡處於近乎等高恆速巡航飛行狀態。

巡航飛彈通常按作戰使命分為戰略和戰術兩類;按目標種類分為對地、反艦類別;按速度分為亞聲速、超聲速和高超聲速;按射程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按發射位置分為陸射、海射、和空射三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都在德國 V—1 飛彈的基礎上發展了自己的巡航飛彈,至20世紀80年代末,已基本建成一個包括地(海)對地、空對地、反艦(潛)、反輻射、反裝甲(坦克)等多種類型的巡航飛彈體系。目前已研製並部署了遠程對陸攻擊巡航飛彈的有美、俄、法、英等國,主要有:美國的空射巡航飛彈AGM—86、多用途「戰斧」巡航飛彈BGM—109和先進巡航飛彈AGM—129三個飛彈系列;俄羅斯的遠程對陸攻擊巡航飛彈PK—55(SS—N—21、SSC—X—5)、X—55(AS—15A、B、C)和X—101系列;法國的遠程精確制導武器(APTGD)系列和英國的常規對陸攻擊飛彈(CALAM)。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的實踐,不僅檢驗了巡航飛彈的實戰能力,也預示著巡航飛彈將進入以提高智能化精確打擊能力為重點的新發現階段。美國將微小型化精確打擊鑽地核巡航飛彈作為其研製的一系列新式武器中的一個重要方案。美俄都在積極研發末段飛行速度可以達到4~8馬赫的彈道巡航混合式飛行彈道飛彈。歐洲也在研製和裝備自己的新式巡航飛彈。牠們將使新一代巡航飛彈既有高的硬目標摧毁能力,又有強的突防能力。

(4)防空飛彈武器系統 防空飛彈武器系統是用來攔截空中目標的飛彈武器系統,其中的地空飛彈武器系統和艦空飛彈武器系統是兩種最重要的系統,也可把兩者統稱為面空飛彈武器系統。防空飛彈可攔截包括攻擊機、武裝直升機、無人駕駛飛機、巡航飛彈、空地飛彈、反輻射飛彈和戰術彈道飛彈在內的多種空中目標。

防空飛彈武器系統可按多種方式進行分類。①按作戰用途有國土、野戰、艦艇飛彈武器系統三類。②按發射位置分為地空飛彈、艦空飛彈和空空飛彈武器系統。③按作戰空域,一是用飛彈最大射程劃分為遠程、中程、近程和短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二是按飛彈的作戰高度、射程或僅按高度劃分為全空域、高空遠程、中高空中遠程、高空、中高空、中低空和低空超低空等防空飛彈武器系統。④按飛彈制導方式分為指令制導、駕束制導、尋的制導和複合制導。⑤按制導系統所用電磁波的波段可分為雷達制導、毫米波制導、紅外製導、可見光制導、紫外製導和雷射制導等類型。

①「愛國者」:「愛國者」是美國研製的中高空遠程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用來對付近20年來發展起來的空中威脅,用於替代本土防空系統中的「奈基」—2和「霍克」飛彈系統。

「愛國者」的最大作戰距離為80~100千米,作戰高度為300~24 000米。飛彈單發殺傷概率大於0.8,「愛國者」飛彈採用程式+指令+TVM複合制導,它是最先採用TVM制導的防空飛彈武器系統,從而提高了系統抗干擾能力。

「愛國者」可搜索、監視空中100個目標,並可同時跟蹤8個目標,對5枚飛彈進行指令制導,對3枚飛彈進行TVM末制導來攔截 3 個目標。

「愛國者」的最小作戰單位是一個火力單元,主要包括:AN/MPQ—53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車、指揮控制車、天線車、6~8部四聯裝箱式傾斜飛彈發射車和電源車。為了對付反輻射飛彈的攻擊,還可配備誘騙系統。這種系統配置使得「愛國者」具備較強的對付多目標的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愛國者」火力單元的所有裝備均載于輪式車上,係統具有很強的機動作戰能力。它也是陸軍野戰防空的主戰武器。

② 美國的「宙斯盾」遠程全空域艦空飛彈武器系統配用「標準」—2系列飛彈:其最大作用距離為25~150千米,低界為10~15米,高界可達24千米。飛彈採用慣導+指令+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可攔截高性能飛機、掠海反艦飛彈和超聲速反艦飛彈。

「宙斯盾」系統主要裝備于巡洋艦和大型驅逐艦上,由多功能相控陣雷達(AN/SPY—1A、改進型—1B和—1D)、武器控制系統、飛彈火控系統、發射系統及飛彈構成。「宙斯盾」系統可同時攔截12~16個空中目標。

(5)反彈道飛彈武器系統 國家飛彈防禦是對戰略彈道飛彈襲擊的防禦。美國定義為「國家飛彈防禦是用來保護美國本土,免受彈道飛彈的攻擊」。

戰區飛彈防禦主要是對戰術和戰區彈道飛彈的防禦,美國的定義為「戰區飛彈防禦是用來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盟國人員與重要資產安全,藉此降低敵對政權左右當地區域局勢的實力」。

國家飛彈防禦系統是一種固定的陸基非核飛彈防禦系統;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則是一個系列,包括陸基機動的,海基(艦載的)和機載的系統。

國家飛彈防禦是在大氣層外攔截目標,戰區飛彈防禦則可在大氣層內低空和高空,也可在大氣層外攔截目標。顯然,可在大氣層外攔截目標的戰區飛彈防禦也可用於國家飛彈防禦。

戰區飛彈防禦和國家飛彈防禦系統也存在共用的系統,例如紅外預警衛星可為兩者提供預警資訊,還有未來的天基雷射器也可共用於戰區和國家飛彈防禦系統。

美國於2002年6月13日單方面退出了30年前簽訂的《美蘇關於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隨即決定建立國家飛彈防禦系統。

國家飛彈防禦(NMD)系統的簡要作戰過程如下:來襲彈道飛彈一旦發射,攔截交戰過程隨即開始。①首先是預警衛星報警,近期服役的是「國防支援計畫」預警衛星,將來服役的是天基紅外系統高軌衛星,用其紅外探測裝置,通過探測助推段飛行的飛彈的熾熱尾焰,進行來襲飛彈報警;②引導地面預警雷達建立「搜索警戒線」,探測來襲飛彈;③預警衛星數據傳送給作戰管理中心,並開始確定交戰方案;④當來襲飛彈助推段結束,預警雷達系統探測飛彈及任何分離的目標,並從誘餌和其他假目標中識別出真彈頭;⑤X波段地基雷達識別跟蹤目標;⑥作戰管理中心將來自各種探測系統的資訊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出系統要攔截的目標;⑦作戰管理中心引導X波段地基雷達,並指揮地基攔截彈發射;⑧作戰管理中心與攔截彈通信;⑨當攔截彈接近目標時,釋放出大氣層外殺傷飛行器;⑩大氣層外殺傷飛行器利用其探測器識別出真彈頭,並自主控制與彈頭交匯,以高速碰撞摧毁來襲彈頭。為了提高攔截成功率,可對來襲目標發射多枚攔截彈;可一次齊射幾枚攔截彈,也可採用「射擊—觀測—再射擊」的方式發射幾枚攔截彈。

(6)反艦/反潛飛彈武器系統 反艦(潛)飛彈是打擊水面艦船和潛艇的各種飛彈的總稱。按發射平台的不同,現有反艦飛彈可以分為艦艦、潛艦、空艦和岸艦飛彈4種。反潛飛彈則只有潛潛、艦潛和空潛飛彈3種。反艦飛彈主要用於打擊排水量大至幾萬噸的航母,小至幾十噸的快艇等水面艦船;反潛飛彈打擊的目標有戰略飛彈核潛艇、攻擊型潛艇和為航母編隊護航、巡邏用的潛艇等水下目標,牠們是臨海國家的主要制海和反潛武器。

俄羅斯的「冥河」飛彈、美國的「魚叉」、法國的「飛魚」、英國的「海鷗」、以色列的「迦伯列」、挪威的「企鵝」等反艦飛彈均曾在海戰中使用過,並取得了不俗戰果。

現有反艦飛彈均為飛(巡)航式飛彈。其最大特點是末段彈道可採用超低空掠海飛行,能夠從艦船兩側擊中吃水線以上裝甲防護能力最弱的要害部位,易於對艦船造成致命性毁傷。現代反艦飛彈多按一彈多型、多用途系列化設計原則,在基本型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個可從多種發射平台發射,具有多種飛行彈道,能夠攻擊多種目標或承擔多種作戰任務的系列化型號。遠程反艦飛彈最大射程500千米左右,中程反艦飛彈射程多為40~150千米,個別新型號已達250千米,近程反艦飛彈是裝備型號和數量最多的,其最大射程多在15~40千米之間。

(7)空空飛彈武器系統 空空飛彈是由飛機或直升機攜帶,用於攻擊空中目標的飛彈,通常由導引裝置、自動駕駛儀、引信、戰斗部、火箭發動機、彈體和彈翼等組成。空空飛彈與機載發射裝置、火力控制系統一起構成空空飛彈武器系統。導引裝置將飛彈導向目標,大都採用紅外和雷達尋的制導方式,亦有將捷聯式慣性制導和雷達或紅外製導結合分段實施的複合制導,以及雷達和紅外製導同時實施的雙工態制導等。尋的制導按工作原理分為主動、半主動和被動尋的制導。空空飛彈自動駕駛儀控制飛彈的飛行。空空飛彈一般採用氣動力控制。20世紀80年代,在某些空空飛彈上推力矢量控製得到實際應用。空空飛彈的引信和戰斗部組成飛彈的引爆系統。該系統的功用是在飛彈接近目標時適時起爆,毁傷目標。空空飛彈主引信為近炸引信,同時裝有輔助的觸發引信。近炸引信分為紅外引信、無線電引信和雷射引信等。戰斗部一般有破片式和鏈條式兩類,戰斗部大多裝用高能常規炸藥,少數飛彈採用核裝藥。空空飛彈火箭發動機通常採用固體裝藥,單級或多級推力。空空飛彈的氣動外形配置:經常採用的有鴨式配置、正常式配置和旋轉彈翼式配置。

根據空戰方式的不同,空空飛彈大體上分為近距格鬥和中遠距攔射兩種類型。但有些中、遠距攔射空空飛彈也具有近距格鬥功能。空空飛彈的主要特點是攻擊範圍大,命中精度高,毁傷能力強。20世紀80年代裝備的空空飛彈大多具有全方向和全高度攻擊能力。雷達型制導的空空飛彈與機載火控系統配合可進行全天候作戰,實施多目標攻擊。空空飛彈已成為航空器作戰的主攻武器。

① 以色列的「怪蛇」—4:被美國武器專家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近程空空飛彈」的「怪蛇」—4是以色列研製的第四代空空飛彈。它的飛行控制是通過18塊氣動控制面來實現的。這些氣動控制面從1頭至尾依次為4塊固定鴨式翼、4塊俯仰/偏航/滾轉翼、2塊相對的飛行副翼、4塊加強彈體用的翼板和裝在尾部組件上的4塊固定尾翼。「怪蛇」—4 飛彈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至少可達40 千米。「怪蛇」—4飛彈的紅外導引頭的視場很大,能保持極高的跟蹤速度,並有極高的抗干擾能力。在理想情況下,這種導引頭對目標的探測距離可達約 110千米,與機載的雷達探測距離一樣遠。

「怪蛇」—4 飛彈的一系列作戰模擬表明,該彈的作戰性能極好。在進行迎頭攻擊時,若飛行員在 1000~1500米的距離上才目視發現敵機,仍可在距目標約700米處發射飛彈。飛彈作約180度的掉頭機動追擊目標,並在飛行6~8秒後對其進行攔截。當用機載的機關炮攻擊高速飛行並進行躍升機動的目標失敗後,可選用「怪蛇」—4飛彈,在400米的距離處發射,仍能殺傷目標。據稱,如果飛行員在其前半球5.5千米以內的區域發現目標,那麼無論目標怎樣機動,都擺脫不了被「怪蛇」—4飛彈擊落的厄運。

②美國的AIM—120: AIM—120是最早服役的具有發射後不管*和多目標攻擊能力的第四代先進中距空空飛彈(AMRAAM)。該彈採用大長細比、小尾翼控制的常規氣動布局,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性能先進等特點,飛行速度可達4馬赫,機動能力更強,過載達40個重力加速度。加之通過採用性能更加先進的少煙、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攻擊時不僅射程可達80千米,而且隱蔽性好。同時,通過採用高性能炸藥預製破片戰斗部和主動射頻近炸引信與高精度制導系統相配合,使毁傷目標的威力比AIM—7M飛彈更大,而戰斗部的重量卻減輕了一半。AIM—120採用慣性中制導與脈衝多普勒主動雷達末制導相結合的複合制導方式。在中制導時可採用慣性制導、指令制導和跟蹤雷達干擾源制導三種方式,在末制導時亦可採用高脈衝重複頻率、中脈衝重複頻率、跟蹤雷達干擾源制導三種方式,因而具有極強的抗干擾能力。現該彈已大量裝備F—14、F—15、F—16、F—18,JAS—39等先進作戰飛機,F—22也將裝備這種飛彈。

③ 俄羅斯的 KC—172:KC—172 是俄羅斯一種採用無彈翼、尾部控制氣動布局的新型超遠距空空飛彈。它採用一臺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可達400千米。KC—172制導系統採用慣性制導+指令修正中制導+主動雷達末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並通過採用主動雷達引信和定向爆炸戰斗部,可使爆炸時的破片集中飛向目標,使飛彈具有極好的殺傷效果。該彈與「蘇」—35的新型多功能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配合,可同時對6個目標進行攻擊。

(8)空地飛彈武器系統 空地飛彈是從飛機或直升機上發射,攻擊地面各種固定和活動目標的飛彈的總稱。按作戰使命可分為戰略和戰術飛彈;按氣動外形和彈道特徵分為彈道飛彈和有翼飛彈(多為飛航式);按射程分為近程、中程、遠程飛彈;按目標種類分為反輻射、反裝甲(集群坦克、裝甲運兵車隊)、反軍事設施(機場跑道和機庫、飛彈發射陣地、防禦工事、橋梁、隧道等)飛彈;按目標運動和幾何特性分為打擊固定、靜止(可隨時轉移)、活動的點目標、線目標和面目標的飛彈。戰略空地飛彈目前研究和部署的重點是空射巡航飛彈。核戰略空射巡航飛彈的部署數量,按《美蘇戰略武器會談協議和條約》受到嚴格限制;常規空射巡航飛彈已多次應用於嚴密設防的戰略和戰區目標進行精確打擊,並取得了較好成果。戰術空地飛彈可歸併成三類:一類是直升機反坦克飛彈;另,一類防區外發射飛彈,是戰術空地飛彈的發展重點,它和精確制導炸彈及常規空射巡航飛彈一起構成一個完整配套的機載精確打擊力量體系;第三類是反輻射飛彈,主要用於壓制防空武器的地面雷達站,保護空襲飛機安全,摧毁CISR系統,是高技術戰爭中必不可少的空襲支援力量。

①聯合防區外發射武器(JDOW):AGM—154:是美國海/空軍裝備的新一代通用防區外發射戰術制導武器,由得克薩斯儀器公司作為主承包商研製。AGM—154A於1998年開始裝備,改進型為AGM—154B 和 AGM—154C。

該彈採用模塊化設計,彈體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加裝不同的翼面和控制舵面,並採用不同類型的防區外發射武器系列。基本型AGM—154A及改進型AGM—154B和AGM—154C為無動力型,射程為24~64千米;進一步的改進型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型號,射程為150千米;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型號有射程分別為200千米和380千米的兩種。無動力的A/B型採用慣導+GPS修正制導體制;改進的C型和動力型採用慣導/GPS+數據鏈和紅外末制導的制導體制,載機飛行員可以目視引導攻擊目標。

AGM—154A/B 為子母式戰斗部,A 型內裝 145 枚具有破甲、破片殺傷和燃燒等綜合效應的BLU—97A/B小炸彈,用於攻擊停機坪上的飛機、裝甲車、防空飛彈陣地等目標;B型內裝6枚BLU—108/B「傳感器引爆」炸彈,可攻擊坦克等裝甲目標。改進型AGM—154C 採用227千克的單一常規低阻戰斗部 BLU—111/B,動力型有可能採用 363 千克的先進穿甲戰斗部。

② 聯合空地防區外飛彈(JASSM)AGM—158:AGM—158 是美國為海/空軍研製的一種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的隱身對陸攻擊空地飛彈,最大射程320千米。飛彈採用中段慣性制導+GPS修正,配有紅外成像末制導,能夠自動識別目標,可採用爆破殺傷、穿甲等多種戰斗部,目前正研製兩種型號,一種為子母彈,一種為單一硬目標穿透戰斗部。

(9)反坦克飛彈武器系統 反坦克飛彈是主要用於對付坦克和裝甲車輛的飛彈,因射程的不同有遠程(4 000~6000米)、中程(約2000米)和近程(小於1 000米)之分。按照系統質量大小不同可以劃分為重型和輕型,重型反坦克飛彈通常由直升機或車載發射,輕型反坦克飛彈則由步兵便攜使用。反坦克飛彈發展到今天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90年代定型的第三代反坦克飛彈,採用紅外、雷射或毫米波制導系統(目前多為紅外成像導引頭)和軟發射技術,可發射前鎖定目標,具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亞聲速飛行,曲射飛彈,攻擊敵方坦克的頂部裝甲,其典型代表是美國的「標槍」、以色列的「吉爾」、印度的「納格」等。現代反坦克飛彈安裝了串聯裝藥破甲戰斗部,目前的破甲威力已達到 1.2~1.4 米。

① 美國「海爾法」AGM—114 飛彈:「海爾法」AGM—114 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裝備部隊的一種超聲速反坦克飛彈。它最初是為裝備AH—64直升機而設計的,目前已發展成包括5種型號的、適用於多種發射平台發射的反坦克飛彈系列。

「海爾法」飛彈的5個型號是AGM—114A/B/F/K/D,均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其中,AGM—114A為基本型,採用半主動雷射末制導系統;B型是在A型基礎上改進的裝有半主動雷射、紅外成像和雙模(紅外/射頻)3種鎖定方式的制導系統;F型戰斗部具有對付爆炸式反應裝甲的能力;K型又稱「海爾法」—2,彈上裝有數字式自動駕駛儀和制導信號處理器,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在嚴重的光電干擾環境中攻擊裝甲車輛;D型稱為「長弓一海爾法」,採用主動毫米波導引頭制導,具有真正的發射後不管能力,可穿越雨、雪、霧、煙等大氣屏障攻擊目標。

「海爾法」飛彈主要裝備AH—64「阿帕奇」直升機和歐洲的A—129「貓鼬」攻擊機。此外,還有機載、艦載和車載多種掛載形式。「海爾法」反坦克飛彈系統由飛彈、雷射目標指示器和發射系統組成。飛彈部件採用模塊化設計,有多種導引頭和戰斗部,可適用於不同的作戰平台和對付不同類型的目標。戰斗部有單錐空心裝藥戰斗部、雙錐串聯空心裝藥戰斗部、爆破及破片式戰斗部。

另有兩種地面反坦克作戰的車載系統:輕型「海爾法」AGM—114F裝在蜂音輕型卡車上,採用旋座式發射裝置,上帶兩枚飛彈,該車還可攜帶6枚裝填彈;重型「海爾法」AGM-114K裝在M113 裝甲運兵車上,在兩座裝甲炮塔上裝8枚飛彈。

②中程「崔格特」飛彈:中程「崔格特」是歐導動力集團研製的一種反坦克飛彈,採用雷射駕束制導,工作在10微米波段。由於雷射矩陣接收機裝在飛彈上,可以背對目標攜帶的任何干擾裝置,因此能夠完全不受來自目標方向的干擾。中程「崔格特」繼承了「米蘭」飛彈研製中的經驗,有很大的靈活性。另外,中程「崔格特」彈體的中部是主發動機和側推力器,前部是電子器件和55毫米的先行聚能裝藥,彈體後部是主裝藥和發動機。飛彈在末端俯衝攻擊前,按正常反坦克飛行剖面飛行,在對付其他目標時,也可選擇正面攻擊模式。為了能在封閉空間中發射,飛彈通過較小的尾部發動機彈出發射筒,其初始速度小於20米/秒。飛彈的制導系統允許飛彈攻擊 200米處越野速度達60千米/小時的目標,或在1 500米處越野速度每小時150多千米的目標(達到最大射程200米需 12 秒)。它採用雷射近炸引信,對軋製均質裝甲的穿透深度達1 100毫米,發射速率為每分鐘3枚。

③ 俄羅斯「赫里贊太馬」(AT—15)飛彈:1996年,俄羅斯研製的一種稱為「赫里贊太馬」(AT—15)的超聲速反坦克和反飛機兩用飛彈系統。該系統裝在BMP—3步兵戰車上,配備了毫米波雷達和兩聯裝旋座式發射裝置。發射裝置能夠從存放15枚飛彈的彈艙內自動裝填飛彈。飛彈既可採用串列式戰斗部,也可採用破片殺傷戰斗部;既可以採用主動雷達制導,也可以採用半主動雷射駕束制導。在採用雷射駕束制導時,射手必須保持瞄準具穩定對準目標。因此該彈可以同時對付兩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