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醫生的稱謂

疾醫 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醫師 首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典籍中。

太常 醫官名,秦置奉常。西元2世紀中葉,漢景帝改稱太常。至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為宮廷治病。

藥醫師 中國唐代已設藥醫師(後稱藥師)負責採辦藥品。

太醫令 東漢曹魏時設置,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此系管理醫療的職官。太醫博士 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子弟。

醫生 此稱呼始于中國唐代。醫生一詞見於《唐六典》,是今天對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泛稱之一。至於先秦《六經》中《周禮·天官》所記“醫師”一詞,今天已變成了專業技術職稱。

醫士 本名首見於中國北宋。

郎中 始于中國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說藥》有楊郎中、徐郎中,中國南方各省皆稱醫生為郎中。

大夫 始于中國宋代,見洪邁《容齋二筆》卷十六。今北方仍有稱醫生為大夫。大夫,是中國古代職官、階級地位的稱號。所謂大夫,最初乃儒家學派所宣導之“修、齊、治、平”中修身、齊家之對象。後世,在中國廣袤的北方地域,有許多人稱治病救人的醫生為“大夫”。

院使 隋唐設有太醫署,宋有醫官院,金代始改稱太醫院。置提名為長官。明清相沿,長官稱為“院使”,下設御醫、吏目、醫士數十人,主要為宮廷、皇族服務。御醫,即皇帝內廷供奉的醫生。

來自 楊曉光,趙春媛. 中醫中藥軼事珍聞[M]. 2018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