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走方醫(走方郎中)

中國歷史上始終存在著比儒醫多得多的一般醫工、草澤醫群體,人們又 稱他們為走方醫。他們幾乎無著作傳世,只有極少數依靠儒醫的記載才名垂 青史,如宋代儒醫張杲在《醫說》中記述了走方醫三文一貼的草藥幫助御醫 治癒了宋徽宗愛妃嗽疾、牛醫治愈歐陽修暴下的故事等。

清代學者趙學敏在專門為走方醫正名的《串雅》一書中寫道:走方醫醫 術始於扁鵲、華佗,在技術上他們求其全,如扁鵲是婦科高手,又擅長老年、 兒科及一切雜症,華佗更是不用說了。他們“治外以針、刺、蒸、灸勝,治 內以頂、串、禁、截勝,藥上行者曰頂,下行者曰串”, “禁”為祝由、禁忌, “截”是使病戛然而止。

走方醫有三字訣:一曰賤,藥物不取貴也;二曰驗,以下嚥即能去病; 三曰便,能夠就地取材。因此, “藥有異性,不必醫皆知之,而走醫不可不知;脈有奇經,不必醫盡知之,而走醫不可不知。”“病有常見之症,有罕見之症,走醫皆習之。”儘管走方醫多為國醫所不稱道,走方醫秘笈大多又是口耳相傳,但作為中國民間醫學的傳承體系,它不落文字,卻也避免了儒醫系統的歧義繁雜,有可能蘊藏著原始醫學的簡潔與直白。

“鈴醫”與“賣嘴郎中”

走方郎中,又稱走方醫、草澤醫,指遊走江湖的民間醫生,亦稱“鈴醫”。

走方郎中古代已有,宋元時盛行。舊時,北京等地民間常有賣藥的江湖土郎中,一手持串鈴搖動,一手持招牌,上寫“路順堂”及藥名等。他們往往掌握幾種民間療法和秘方(包括草藥、針灸、推拿及其他簡易治療方法)為人治病。也有些僅微通醫術,略知藥性,仗著口有佞才,看病時,目視其色、言善變化,捎帶賣藥。草澤醫多無固定診所,在民間流動行醫,多用針灸、拔火罐和草藥、單方、秘方為人治病。為吸引人們注意力,常持竹板敲打,並反復宣傳,求人買藥,所以江淮地區稱他們為“賣嘴郎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