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泰攝製中國第一部電影

電影在中國的出現,給中國人帶來了一種新的娛樂形式,從而引起中國電影前驅者攝製自己民族影片的願望。這樣,在從1905—1913年嘗試階段的八年內,中國電影製片業開始萌生、滋長,從無到有,由小到大,試探地、摸索地向前發展。雖然是斷斷續續,慘淡經營,規模一直不大,並時時受到破產的威脅,但還是逐漸達到了一種具有企業經營性質的程度。而誰能想到,這一事業竟是由北京一家照相館開始的?

任慶泰(1850—1932),清末民初北京有影響的實業家。字景豐,又名覲風。祖籍山東蓬萊,生於遼寧省法庫縣。相傳,任慶泰的祖上為當地縉紳,但他無意承繼家業。「憤志士多趨學仕兩途,乃銳意經營實業。所首創者,中藥則有保和堂、慶餘堂;西藥則有老德記、中西大藥房;攝影事業,則有豐泰照相館······晚年,竭其畢生心血于東安市場,卒以八十二歲休齡。」1盛年時,任慶泰還在琉璃廠一帶經營過桌椅木器店和汽水(時稱「荷蘭水」)廠,在前門大柵欄經營過「大觀樓」商場,後又將商場改建為大觀樓電影園2。這是北京第一家電影院,在劇場型制上對「茶樓式」戲院進行了革新,全部採用橫式排座,並備有靠椅;同時適應當時風俗,實行男女分座,樓下為男賓席位,樓上則為女賓專設。

任慶泰在同治、光緒年間曾赴日本,並在「寫真術」(照相)上得到了深造。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任慶泰從中受到不少啟發,並感到照相業在中國會有可觀前景。回國後遂於1892年創辦了豐泰照相館,館址設於琉璃廠土地祠內。這是北京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設的照相館,同時還兼營照相器材。在當時來說,它規模較大,實力強,技師、學徒等職工後來多達十餘人,以拍戲裝照和合影聞名於京師,尤以攝製併發行戲曲照片為自己的重頭經營項目,頗合老北京人的口味。儘管當時的北京是清末封建勢力的中心,但由於洋務思想的漸興和西方先進事物受到市民的歡迎,照相業也日趨興隆,因此「豐泰」創辦之後,又有楊遠山創辦的「鴻記」等數家照相館相繼在土地祠附近開設。

任慶泰拍攝電影的嘗試,據說是有感於他所經營的「大觀樓」放映的外國影片的片源不足,以及觀眾對這些外國片的不滿足所產生的。同時也由拍戲曲「靜照」的經驗想到拍「活動」的戲曲電影。這樣在1905年,任慶泰籌拍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定軍山》。

任慶泰與戲曲界交流甚廣,經常出入戲院茶樓,藝人們也常在「豐泰」拍攝戲裝照片3。「伶界大王」譚鑫培就是任慶泰結交的名伶之一。

1905年春夏之交,恰逢譚鑫培生日,任慶泰遂藉此機會建議拍一段譚鑫培的京劇「活動影片」。達成協議後,任慶泰即從德國人在東交民巷開設的一家洋行購來一架法國手搖攝影機和十幾卷膠片,開始了拍片準備。4

《定軍山》的拍攝,是在豐泰照相館的中院天庭進行的。因受天氣、技術等方面的限制,拍攝活動時斷時續,一共進行了三天,拍下了《定軍山》中「請纓」「舞刀」「交鋒」等片段。擔任這部影片攝影的是「豐泰」的照相技師劉仲倫。一俟演員上場,劉仲倫即刻搖動機器。「那時的膠片只有二百尺一卷。很快就搖完了,算告一段落。」「因是利用太陽光拍的,一早一晚,颳風下雨都不能拍,所以每天只能拍很短一段時間。就這樣斷斷續續拍了三天。」5任慶泰負責整個拍攝的現場指揮。那時遠未出現「導演」一詞6,對導演工作的職能尚不甚了了。但事實上,任慶泰在上述拍片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與後來的導演職責已經有些接近了。

繼《定軍山》之後,同年下半年,任慶泰和他的助手們又拍攝了譚鑫培主演的另一出靠把老生戲《長坂坡》的片段。次年,拍攝了俞菊笙主演的《豔陽樓》《青石山》的片段。在以後的幾年中,還拍攝有俞振庭主演的《金錢豹》(1906)、《白水灘》(1907),許德義主演的《收關勝》(1907),小麻姑主演的《紡棉花》(1908)等戲的片段。這些戲曲短片都是在簡陋的條件下以較原始的方法進行拍攝的:在天庭廊柱的兩端掛一白色布幔,演員於布幔前在戲曲音樂的伴奏下表演;攝影機固定在一個相當于舞臺觀眾觀看的最佳位置,利用日光進行拍攝;由於手搖攝影機用力不勻以及天氣等原因,膠片的運動速度和感光效果也頗不理想。但這批實驗之作,由於是民族傳統藝術與外來的新奇形式結合的產物,因此仍然受到了觀眾的歡迎。據後人記述,牠們「五花八門,備極可觀,曾映于吉祥戲院等處,有萬人空巷來觀之勢」7。直到宣統元年(1909),由於一場起因不明的火災致使「豐泰」元氣大傷,任慶泰停止了拍片活動。

嚴格地說,任慶泰創辦的「豐泰」,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電影製片機構。它的拍片活動是附屬於主要經營項目—拍肖像照和戲裝照的。

但中國電影的企業和創作,卻由這裡起步。北京是元明清三代帝王之都,它對外來事物的接受,相對於上海、廣州、天津等,都較為保守。中國人的製片事業從這裡開始,或許有點歷史的偶然性。而「豐泰」的被燒,造成中國電影製片業在三年的中斷後,重新從上海和香港開始,這偶然中也或許有著歷史的必然。

Reference:

  1. 《四十年前的北京》,《新北平報》1938年3月18日。另據王越《中國電影的搖籃》(《影視文化》第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版)記載的傳聞,任慶泰「少年時家境窮寒,便跟著哥哥東渡日本去謀生,在一家日本人開的照相館裡當雜役,偷偷學會了照相技術。後來哥哥在日本病故,他就設法返回祖國。」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
  2. 北京使用「電影」稱謂較上海為早。 ↩︎
  3. 照片在當時亦稱影片。 ↩︎
  4. 關於「豐泰」最初拍片的時間,《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是1905年的秋天。梅蘭芳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也為此說。但譚氏的生日是農曆三月初五,因而應該是春末夏初。王越發表在《影視文化》1988年第1輯上的《中國電影的搖籃》記述的「豐泰」職員的回憶,也是在譚氏生日那年上半年的一天,可資印證。 ↩︎
  5. 王越:《中國電影的搖籃—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電影訪問追記》,《影視文化》第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版。 ↩︎
  6. 中國古代和近代戲劇中均無導演制。中文「導演」一詞的最早出現,始自1921年上海創刊的《影戲雜誌》創譯者為該刊譯稿編輯陸潔。 ↩︎
  7. 《舊劇電影化並非始自梅蘭芳》,《電影週刊》第14期,1938年12月上海出版。 ↩︎

From:中國電影藝術史 1896-1923 作 者 :李少白,邢祖文主編;李少白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