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期的紀錄片

廣義地說,《定軍山》等戲曲紀錄片,也屬於紀錄片範疇,但從歷史的發展看,它卻是戲曲藝術片的源頭。在《定軍山》拍攝稍後,中國也開始其他類型的紀錄片的拍攝。

1907年開始,義大利僑民阿·伊·勞羅(A.E.Louros)在中國拍攝紀錄片,先後拍攝了記錄上海公共租界第一輛電車通車典禮的《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1908),和記錄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去世舉行盛大葬儀情景的《西太后光緒帝大出喪》(1908)。此外還拍了《端午節觀操》和《上海租界各處風景》(1909)。1911年,辛亥革命後,勞羅又拍攝了記錄上海各城門口設崗持剪強迫過往行人剪去髮辮的《強行剪辮》。

從勞羅的這些影片的選材中可以看出,他創作的著眼點,首要的是出自西方人的獵奇觀點,透視中國的社會時聞和風習人情。

和外國人不同,中國人自己拍的紀錄片,卻著眼於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觀。這裡,首先應當提到的,是以辛亥革命為題材的新聞紀錄片。發生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最後一個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具有重大的意義。這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第八鎮所屬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攻占了楚望臺軍械局。接著,起義軍先後占領武昌、漢陽和漢口,並組成湖北軍政府,各省紛紛響應。清政府啟用袁世凱,調集重兵前來鎮壓。由戰地總司令黃興指揮的起義軍與之進行了英勇的戰鬥。這一戰鬥過程,由朱連魁1和一家名叫「美利公司」的洋行共同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武漢戰爭》。這部影片的作者們,站在謳歌民主革命的立場,讚揚了這一著名的武昌起義,紀錄了起義中幾次

重大戰鬥:10月12日,武昌起義軍占領漢口;起義軍在漢陽的戰鬥;10月27日,起義軍與清軍在漢口大智門車站的激烈爭奪戰;11月16日,起義軍自漢陽反攻,收復漢口;等等2。中國的紀錄片一開始就和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聯繫起來,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特點,這以後,幾乎成為中國新聞紀錄片的傳統3

以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重大政治事件為內容的新聞紀錄片《淞滬戰爭》,亞細亞影片公司攝製,由當時傾向革命的京劇藝術家夏月潤、夏月珊、潘月樵等參與創作。影片記錄了發生於1913年的「二次革命」過程中上海革命軍攻打江南製造局的情況,對這次從7月23日爆發的革命軍向守衛南市高昌廟江南製造局的袁世凱軍隊發動七晝夜進攻的戰鬥,作了生動的電影報道4

「二次革命」後,1914年初,上海的影戲園還放映過一部叫《去年上海製造局戰後之情形》的新聞短片5

1922年上映的《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攝製者不詳),是一部頗有意義的影片。它記錄了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東就任非常大總統的實況6。1923年,中國影片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攝製的新聞短片《對日外交遊行大會》,也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發生的政治事件為內容。這年3月25日,上海工、商、學各界,為反對日本拒絕廢除與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及歸還旅順、大連,舉行了有5萬人參加的規模宏大的外交遊行示威。這部短片記錄了這次遊行示威的盛況。影片從拍攝、沖洗、製作到放映,前後僅花4天時間,7充分體現了新聞紀錄片迅速、及時的特點。

此外,還有商務印書館影戲部於1922年拍攝的記錄這年10月10日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在北京西苑閱兵情形的《北京雙十節》(又名《黎總統大閱兵》)8,和也是這年出品(攝製者不祥)的、記錄直繫軍閥吳佩孚和奉系軍閥張作霖之間發生的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況的《奉直大戰》(又名《吳佩孚與張作霖山海關大戰》)9,也都是紀錄當時重大的政治事件的新聞紀錄片。

除了記錄當時社會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的內容之外,在1923年以前中國電影發展的嘗試階段里,其他題材的紀錄片拍得更多,在早期電影創作中佔有相當的數量。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由廖恩壽及其助手拍攝了好幾部「時事片」,中國影片製造有限公司拍了2部新聞片,明星影片公司在1922年創立時一次就拍攝了5部新聞片。1923年間,上海還公映過一批反映廣東社會和軍隊生活的新聞片10。1923年5月5日清晨,發生了京滬列車在山東臨城、沙溝車站之間,被山東匪首孫美瑤糾眾千餘人攔劫,擄去中外旅客百餘人(其中歐美旅客二十餘人)的轟動大案,也被拍攝了一部新聞片《臨城劫車案》,於5月23日起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上映。但不久被當局禁映11

「商務」「明星」等拍攝的這些以社會時聞為題材的紀錄片,主要是反映上海地區的社會生活情況的,大致有以下幾類內容:

一、表現遊行、慶祝、歡迎等盛大集會的:

1.《美國紅十字會上海大遊行》(1918,「商務」);2.《歐戰祝勝旅行》(1918,「商務」);

3.《霞飛元帥游上海》(1921,「商務」);

4.《北京雙十節》(1922,「商務」);

5.《滬太長途汽車遊行大會》(1922,「明星」)。

二、表現名流、聞人、官僚、紳商、警政、保安等各種不同活動的:

1.《盛杏蓀大出喪》(1917,「商務」);

2.《上海周扶九大出喪》(1922,「中國製造」);

3.《張季直先生的風采》(1921,「中國製造」);

4.《萬國商團會操》(1923,「明星」);

5.《徐國梁出殯》(1923,「明星」);

6.《南京的警政》(1921,「中國製造」)。

三、表現體育運動和國際比賽的:

1.《東方六大學運動會》(1918,「商務」);2.《第五次遠東運動會》(1921,「商務」);

3.《愛國、東亞兩校運動會》(1922,「明星」);

4.《南洋、約翰二大學比球》(1923,「中國製造」)。

以上三類內容之外,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拍攝的紀錄片還有《商務印書館放工》(1917)、《商務印書館印刷所全景》(1917)、《上海焚毁存土》(1919)、《軍艦下水》(1918)和《國民大會》(1923)等;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有《江蘇省童子軍聯合會》(1922,與江蘇省教育會合制)等。《上海焚毁存土》長達8本,可以說是長紀錄片了,它對1918年12月在上海浦東將海關沒收價值五十萬元的鴉片煙土全部焚毁的情景,作了生動的報道。12

由以上所述情況可以看到,嘗試階段的中國紀錄片創作,已經顯露出一些特點。

首先,牠們和中國現代政治鬥爭有著緊密的聯繫,當時發生的政治事變和重大事件,成為紀錄片拍攝的首要選題。這樣,從辛亥革命到北洋軍閥統治這十幾年間發生的一些政治大事,如武昌起義,「二次革命」中的上海戰鬥,北方軍閥的混戰(第一次直奉戰爭)和他們的政治活動(黎元洪就職總統後的閱兵),南方廣東的革命活動及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等等,都得到了反映。從這些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史的一些片段。現代中國社會充滿了政治風雲,政治和人們的關係是那樣的緊密。這些紀錄片的創作,反映了創作者關心政治生活的心態,而這也是反映了民眾的心態的。

這些紀錄片同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有著密切的聯繫。當時發生的一些轟動社會的事件、新聞,也成為紀錄片的搶拍對象。如當時為國際國內大事舉行的遊行和其他活動,上海焚毁煙土和臨城火車劫案,等等。在這裡,體育運動,大約是由於群眾愛好的原因,成為紀錄片的一項重要內容。

這些影片的功能上,起到了一種電影報紙的作用,具有鮮明的新聞性。

其次,在電影形態上,這些紀錄片的篇幅都不長,大多是一本或二本。像《上海焚毁存土》那樣長達8本的紀錄片,是為數甚少的。

這些紀錄片,還說不上有什麼清晰的構思及精心的藝術和技巧處理,創作者的主要想法是把內容趕拍出來,之後加以粗略的編輯,在開頭和畫面中間,插入簡單的說明性字幕,就算完成了。

當然,這些紀錄片在技術上也是比較落後和粗糙的。

Reference:

  1. 朱連魁是一位雜技幻術家。據1911年11月30日上海《民立報》廣告稱:他的雜技團全班有男女演員十數人,「表演文武各技藝能」。「空中飛騰,飛盤運甕,奇險絕倫」,「朱君遊歷外洋,蒙英、法、德、美諸國賜賞金牌御禮,中外聞名,所演各技,均極新奇」。 ↩︎
  2. 由「美利公司朱連魁」署名的廣告稱:「武漢民軍起義,劇戰猛烈,天昏日暗。本公司籌集巨資,聘請攝影名家,分赴戰地,逐日攝取兩軍真相,時而槍彈如雨,炮火喧天,血飛肉博。敢死隊之勇猛,新軍之善戰,繪聲繪色,不啻身歷其境。」(載上海《民立報》1911年11月28日)12月1日,該片首映於上海南京路外灘的謀得利大戲園。上映前,謀得利戲園也登了廣告,說:「凡兩軍戰爭可驚可駭,可悲可慘之真相,無不畢具,茲用電燈影戲演出,睹之與親臨戰場無異。大足增發赴義之雄心,報國之熱血。」(載上海《民立報》1911年11月30日) ↩︎
  3. 反映武昌起義的新聞紀錄片,另有一部叫《中國革命》(The Revolution in China)。共2本,長2000尺,是東方電影有限公司(Oriontal Film Co.Ltd.)出品。1912年3月30日出版的美國《電影世界》(TheMoving Picture World)雜誌曾刊登該片全幅廣告。美國電影史學家陳力(Jay Leyda)認為《武漢戰爭》就是這部獲有美國版權註冊的《中國革命》,並認為它可能是香港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美國人賓傑門·布拉斯基攝製的。(見陳力《電影》一書的「萌芽時期」一章,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1972年版) ↩︎
  4. 該片於1913年9月29日起在上海新新舞臺與影片《難夫難妻》一起公映3天。② 1914年1月1日上海《新聞報》廣告。 ↩︎
  5. 1914年1月1日上海《新聞報》廣告。 ↩︎
  6. 滬江影戲院《孫中山就任大總統》廣告,《申報》1922年5月15日。廣告稱:「中山先生去年去廣東就任時實地拍攝。一切禮節,南政府之人物均在其中。」 ↩︎
  7. 影片拍攝於3月25日,3月29日起就在上海虹口西華德路的萬國戲院上映,4天之後的4月5日,又在非租界區的閘北電影院上映,4月11日在南市的共和電影院上映。影片主要內容有:「軍營聚集演講」「出隊遊行」「報紙鼓勵民眾之廣告」等。 ↩︎
  8. 商務印書館《北京雙十節》廣告,《申報》1922年10月21日。 ↩︎
  9. 新愛倫影戲院《奉直大戰》廣告,《申報》1922年10月17日。另據《新新特刊》1925年7月第1期,所載宋元生《溥儀觀《奉直血戰》之我見》,1924年9月發生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也被拍成影片,由俄僑格林尼夫司基拍攝。1925年4月29日在天津新新電影院上映時,「津埠人士,大為轟動」。這份特刊還同時刊登宋元生《觀<奉直血戰》》長詩一首:「報道兩軍起一旦,悍將驕兵何所憚。官兵嗜殺本天性,皇皇況有將軍喚。爭取彈丸快一時,直將人命等閒看。漫天炮火彌素空,匝地烽煙沖霄漢。一聲衝鋒拚死亡,頭顱滾滾互相換。得勝軍如潮來看,失敗將似煙消散。五色旗新血染成,屍橫遍野如魚貫。誰無父母與妻兒,屍骸狼藉有誰惋。骨暴沙礫陰風號,魂飄荒野愁雲暗。吁嗟乎!咸陽浩劫今再數,萁豆相煎何太苦。一將成功萬鬼號,血染銀幕不忍睹。」可謂是一首反戰哀歌。 ↩︎
  10. 1923年4月5日,上海恩派亞大戲院公映卓別林影片的同時,放映中國新聞片,內容有:《廣東省城之八面觀》《廣東北伐軍飛機及飛機員》《被南政府擊落之北軍飛機數架》等。 ↩︎
  11. 《臨城劫車案》被禁映後,上海《新聞報》副刊《快活林》主編嚴獨鶴寫了一篇題為《禁演臨城影片》的文章,發表他對禁映的看法。從這篇文章內容透露,去山東拍攝這一新聞片的,不止一家。此片是哪個機構拍攝的,尚待考證。另據當時上海報紙廣告,閘北影戲院曾映過「中國自製最新實事影片」《火車大劫案》,長6本,疑為同一題材。 ↩︎
  12. 1919年4月《商務印書館通訊錄》所載股東年會紀事稱:「本公司於4月26日即舊曆三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時,在上海北河南路北首寶山路本公司印刷廠內新建第二印刷部開股東大會····選舉董事監察人畢,開演本公司新制各種活動影片,內有《焚毁存土》暨本公司印刷所全景兩種最為動目。」 ↩︎

From:中國電影藝術史 1896-1923 作 者 :李少白,邢祖文主編;李少白等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