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四史」都是重要的史書總稱。「三通」是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和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四史」是指漢朝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及晉朝陳壽的《三國志》,即俗稱的「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作。下面分別對牠們進行大概的介紹。
《通典》共200卷,是中國的第一部政書,由唐朝杜佑撰寫而成。《通典》的時間起止是從上古到唐代宗李豫時期,主要記述歷代典制的沿革。全文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八門。在寫作過程中,杜佑將經史及歷代奏議、文集等綜合起來,並進行分類編纂,內容涵蓋豐富,特別是非常詳盡地敘述了唐代制度,為後世學者研究唐代制度沿革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通志》也是200卷,作者是南宋時的鄭樵。《通志》是上古到隋唐時期的紀傳體通史,裡邊包括了「帝紀」「后妃傳」「年譜」「略」「列傳」五部分。《通志》的原創度有限,大多是從前史或者《通典》中抄錄的,只有首創了「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本」這五略。但是,《通志》中的紀、傳所依據的舊史書,很多已經失傳,我們反而可以根據《通志》中抄錄的內容來校勘現在所流行的本子內容,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
《文獻通考》共348卷,由宋末元初的馬端臨撰寫而成。《文獻通考》記載了自上古至宋寧宗趙擴時期的歷代典制沿革。全書分「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征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經籍」「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二十四門,分類清晰,記述詳盡。《文獻通考》簡稱《通考》,除了沿襲《通典》外,還綜合了經史、會要、傳記、奏疏、當時人的論議和其他文獻等資料,內容比《通典》更加豐富宏闊,其中宋朝制度記錄非常詳備,是研究宋史的學者必須熟讀的歷史典籍之一。
《史記》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文史典籍之一,全書共130篇,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花13年時間撰寫而成。《史記》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記載了從上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近三千年的歷史,包羅萬象、融會貫通。《史記》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最初是沒有固定書名的,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也簡稱《太史公》。本來,「史記」一詞,通稱古代史書,但從三國開始,「史記」就逐漸由通稱變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稱讚《史記》是「千古之絕作」。魯迅在《漢文學史綱》中把《史記》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史記》的重要地位。
《漢書》,又稱《前漢書》,共100篇,後人劃分為120卷,共80萬字,是由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分為「紀」「表」「志」「傳」四種形式,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漢高祖元年(西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西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漢書》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遣詞造句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鮮明對照。
《後漢書》共120篇,南朝宋范曄撰寫而成。全書分「紀」「列傳」「志」三種形式,記載了從王莽起到漢獻帝的195年的歷史。《後漢書》是一部記載了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三國志》共65篇,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三國志》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受到後人的極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