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怎樣才能搞上去?

1 基礎研究的投入要做大,基礎研究經費的分配要「公」。

政府要繼續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其占中央財政投入的比重。同時,要逐步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的比例,建議從目前的5%,到2010年達到8%,力爭到2020年達到15%。
建議把「知識創新工程」做大,並向高等院校開放,畢竟高等院校是知識創新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基礎研究經費的分配上要做到四個「公」:公開、公平、公正、公信。

2 基礎研究經費的管理者(部門、機構)和執行者(部門、機構),要講效率、效益和效果

建議國家基礎研究計畫、項目和經費,從一些效率低、效益低、效果差的管理者(部門、機構)和執行者(部門、機構)那裡轉移到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好的管理者(部門、機構)和執行者(部門、機構)那裡來管理和執行。在基礎研究經費上的任何腐敗行為,化公為私,收受回扣,鋪張浪費,都愧對納稅人的行為。

3 要建立公共科技項目的公共問責制(public accountability,又問效制)。

公共科技經費的管理者和執行者,不僅要對「上」——領導負責,也應對「下」——公眾負責。對公共科技經費的使用,要加強財務監督。要使公眾對公共科技項目有更多的知情權,參與科技,監督科技。公共科技項目要對公眾有公開的交待。建議建立重大公共科技項目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出現重大的、惡性的科學不端行為,相關責任人必須被請出來對公眾有一個說法。有關部門對科研不端行為案子的處理,建議本著「抓大放小」原則。

4 基礎研究要「大」「小」兼顧。

大科學項目要搞,小科學項目也要搞;大團隊要建設,更要支持小團隊建設;對「大人物」,可以錦上添花,但建議要對其中央財政課題經費實行封頂;對「小人物」,要雪中送炭,建議給他們經費上撒點胡椒麵。

5 基礎研究要既出成果,也要出人才。

基礎研究的成果要努力上「書架」,也要努力上「貨架」,實現產業化。出人才方面,既要出青年後備人才,也要出將才和帥才。

6 基礎研究評價要善用「不出版便出局」(publish or perish)機制。

基礎研究評價指標,不能光看publication(論文著作等出版物),也要看people(人才培養)、project(課題)、patent(專利)、presentation(會議報告),prize(獲獎)。對基礎研究的評價,不僅要看基礎研究的結果,而且要看基礎研究的process(過程)。要允許失敗。評價對象,不能僅僅是針對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和機構,而且要針對基礎研究計畫或項目或經費的管理部門。

7 要以人為本,尊重人才,善待人才

要創造一個寬鬆的工作氛圍,不要讓研究人員產生「過勞死」的壓力。

8 基礎研究要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也要重視誠信和諧環境的建設。

9 基礎研究要立足本土,也要加強國際合作。

10 基礎研究要有頂天立地的目標,也要有開天闢地的高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