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最早給漢字注音是什麼時候

現在的漢字都有拉丁字母注音,而成體系地用拉丁字母注音也不過是近期的事情。那麼,古人是怎樣幫漢字注音呢?給漢字注音這件事,跟外國人有關嗎?

中國原來是沒有拼音字母的,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沒辦法像拼音文字那般,可以用文字元號的本身,直接表示正確的讀音。因此,為了便于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就給漢字注音創造了很多的方法。其中主要是通過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

直音,也叫讀若法,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比如:《爾雅》:「肇」注「兆」;《說文解字》:「儡,相敗也,······讀若雷」等。這種方法雖然能給部分生字注音,但還是有不小的局限,如果遇到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都是生僻字的情況,即使注了音也讀不出來,這也就失去了為漢字注音的意義。

反切是我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雙拼制注音法。前文已經介紹,此處不再累述。

唐代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說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所以,這樣的字母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

到了元朝,蒙古族人用八思巴字來拼寫漢語等語言,這是一種藏文字母的變體。即使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也算是一種漢語拼音。

而在500年前,有一種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手法,這個手法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朝前進了一步。其中共有36個字,並且有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的拼音文字。這種方法完全採用拼音字母,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為漢語拼寫,這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直到這個時候,給漢字注音的事情,才開始與外國人有一定的關係。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蹟》,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

而到了近代,不少學者一度想用拼音文字替代方塊字。早在1892年,近代漢語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照拉丁字母筆形創造了一種「切音新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章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為後來創立「漢語拼音方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體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了在過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種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一種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採用音素化的音節結構拼寫的普通話的方案。《漢語拼音方案》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這套方案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在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從此,中國自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登上了國際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