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禮有何細節事項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一直以來是中國流傳的一句話。婚姻作為繁衍後代的基礎,歷來受宗族觀念強烈的封建家庭的重視。在古代,結婚禮儀儀式被規範化,還形成完整的制度。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古代男女締結婚姻稱為成親。男方是娶親或迎親,而女方則是出嫁。

古代的人結婚是嚴格按照傳統結婚儀式進行。結婚前必須要有說媒、提親、下聘、定親,最後才能迎親。中國的傳統婚俗有「三書六禮」的規定。「三書」就是分別指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的聘書,男方的禮物清單的禮書和迎娶新娘的迎親書。合禮合法的婚姻,也必須通過「六禮」程式來完成。「六禮」是指延請媒人做媒的納采,探問女方姓名及生辰以卜吉兆的問名、遣媒人致贈薄禮的納吉、正式送聘禮的納徵、男方擇日的請期、新郎赴女家迎接新娘的親迎。

在婚禮進行時也有順序。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男方在出門迎親前要先祭祖,再出發。迎親途中一路燃放鞭炮慶賀,新郎到女方門口後應賞侍持茶盤等候新郎的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新娘由兄弟背出來送上大紅花轎子。在鑼鼓、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起程回男方家中。新娘坐花轎過炭火盆,然後在下轎之前,新郎還得拉弓朝轎門射出三支紅箭,驅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氣。之後還要跨過馬鞍,然後才由新郎用條紅布包著的秤桿挑開新娘頭上的喜帕。家長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拜堂成婚,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拜堂後喝合巹酒,給高堂敬茶,結髮是新人在洞房裡相互剪些頭髮,作為夫妻關係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之後雙方母親同點龍鳳燭,新人交換香書美玉做信物,再請出媒人贈送蹄膀。鬧洞房是婚禮的高潮。新娘拜堂後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飯飽後,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擁下來到洞房,眾人就開始鬧洞房了。在新房中鬧得越熱鬧,就預示著新人在婚後的生活越幸福。在婚後第三天,新婦還將在夫婿的陪同下,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稱為「三朝回門」,一般還在娘家小住一段日子,最後才再隨夫婿回家。

在籌備中國傳統婚禮過程還有大量的禮俗和禁忌。婚服是成親的必備,新郎和新娘都是穿著紅色的禮服,紅色是中國傳統中最為喜氣的顏色,也以紅色象徵吉祥如意,預示男女婚後生活的紅紅火火。其中,女子的嫁衣是她們最為重視的,一般是自己親手縫製。又因為在中國神話裡龍和鳳有著重要的地位。龍主陽,代表男子;鳳主陰,表示女子。因此新娘的嫁衣便以鳳為主題,在紅色的禮服上繡著美麗的鳳。婚禮當天,新娘穿著紅色嫁衣,頭戴鳳冠,蓋一塊紅色絲巾。隨新娘出嫁到男方家中的嫁妝在禮俗上要求必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銀包皮帶、花瓶、銅盆及鞋、龍鳳被、床單及枕頭一對、兩雙用紅繩捆著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又用扁柏、蓮子、龍眼等物。嫁妝中的每樣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吉祥含義,缺一不可。

在古代的婚禮習俗上,與現代有較大差異的就是抬花轎。花轎是婚嫁文化習俗的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由於交通不發達,以轎代步,既能顯得婚禮隆重氣派,也能顯得熱鬧喜慶。花轎又叫彩轎,是以紅色綢緞做成轎衣,在四周用綵線繡出「龍鳳呈祥」「百年好合」「花好月圓」等喜慶圖案。迎親隊伍還配有一對彩旗、一對嗩吶、一對銅鑼、一對高燈等隨轎子同行。新娘上轎前,雙腳不能落地,以免把娘家的財氣帶走。新娘上轎,迎親樂隊就開始「催轎」,立於女家門外高奏樂曲,頻放鞭炮。男方在「催轎」的過程,丈母娘要在房裡「哭嫁」,表示捨不得女兒,也暗含著「越哭越發」的傳統說法。抬花轎回男家途中,遇轉彎等障礙時,前行的轎夫就會喊出各種「好綵頭」來提示。當花轎快要接近男方家門前,轎夫採取搖、擺、抖等動作的「戲抬」方法,使花轎處於不平穩狀態,用以戲逗轎內的新娘。隨行人員也會喊叫、起鬨,同時樂隊高奏鼓樂,迎親者也隨之拋出彩禮錢,以示喜慶,使其成為迎親途中最為熱鬧壯觀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