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長跪」有什麼含義

初看「長跪」二字,不少人會望文生義,誤將這種動作認為是長時間的跪地姿勢。其實,「長跪」是直身而跪的意思。在古代,「長跪」又被稱作「跽」。

眾所周知,南北朝以前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桌椅。直到漢魏南北朝時期,椅子是才由胡人引入中原地區,也直到此時也才有椅子的雛形,那時將所引入的座椅叫為「胡床」。在漢魏之前,整個中原都是沒有椅子,人們皆是席地而坐。而在古代,坐也有姿勢的嚴格要求。兩個膝蓋需抵觸著地面,腳面朝下方,臀部也必須觸著腳後跟,這種坐姿在古代便叫作「跪」。而「長跪」則是坐的另一種形式,要求膝蓋的擺放與「跪」的姿勢相同,不同的是還需要臀部離開腳跟,腰板挺直地「跪」著,用這種伸直腰部和股部的姿勢,顯得比較正規和莊嚴,表示對別人的敬重。總而言之,在古代沒有椅子的社會中,「跪」其實就是坐,「長跪」就是禮貌地坐。

在禮儀要求上,「長跪」是用以表示誠意的禮儀姿勢。在古代那種席地而坐的情況中,當有身份的人在場,為了表示恭敬與尊重,往往就會採用長跪的姿勢。在《戰國策·魏策》就有這樣一句話,「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即是意為,秦王頓時嚇得臉色都變了,挺身跪著道歉。如果把「長跪」錯誤理解為「跪拜」之意,那這樣的解釋不太符合秦王的身份;如果理解成「長時間跪著」,那這樣的舉動本身也是不太符合實際情況的,顯得過於拖拉。

在日常生活中,「長跪」也常用於表示對對方的敬愛。在樂府雙璧之一的《孔雀東南飛》里就有寫到「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作為兒子,面對著自己的母親,挺直上身而跪,表示著應有的敬意和愛意,恭敬地對母親說了一番懇求的話。這也顯示了古代社會老幼尊長有序的觀念。而同樣在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中也寫到了一句詩「長跪讀素書」,是女子在閱讀來自遠方丈夫的來信。詩重在精練,卻突出強調的「長跪」的坐姿來表示閱讀信函的姿勢,表示女子對信函的珍視,更是從側面體現出女子對丈夫的愛意之切和思念之深。

「長跪」亦是在對坐時,地位較低者對地位高者或者年幼者對長者的禮儀。《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到有關於張良的一段描述。就是一位老人家對張良無禮說:「給我穿鞋。」張良竟然為老人家拿起鞋子,直著身子,恭恭敬敬地跪著為老人穿上了鞋子。長跪的姿勢顯示出了張良的為人品行的美好。正是張良對於傲慢無禮的陌生長者的恭敬態度,才贏得老人家的認可而最終得到老人的書籍和指導,成為學識遠大之人。由此可見,在古代社會中,「長跪」的姿勢體現出的尊重的態度是多麼被人重視。

「長跪」還被作為佛教的一種儀規。佛教需要做大量的法會等宗教集會。但不管是哪一場法會,在誦讀經書或聆聽法師開示時候,都需要聽眾虔誠地做出合十的長跪姿勢。在這個過程中來表示信徒的敬意與虛心受教的態度。

當有了椅子後,「跪」和「長跪」的這種坐式姿勢也就自然被流傳至今的坐姿替代。而在後來,出現了「跪安」、磕頭求饒的「下跪」等則就都不再是坐姿的意思,而是通過跪的姿勢來表示跪者的地位的低微卑賤或臣服於受跪者。同樣的,不僅僅跪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其具體的姿勢也不盡相似,後來的跪姿是必須彎腰低頭以表其卑賤。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