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什麼尊稱和謙稱

中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稱號。在封建古代的社會中,禮法滲透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中,在稱謂及稱呼上也有嚴格的要求。與人交往,古人注重虛己以待人,必須降低身份,恭敬對待他人,做到以禮相待。所以,古人對別人往往使用尊稱,而對自己則使用謙稱。

尊稱,也叫敬稱,是對對方表示尊敬的稱呼,針對不同的對象,稱呼可有多種。謙稱則是表示謙虛的自稱。

古人對別人的尊稱都含有讚美之辭。在古漢語中,凡是談話對方都要用到尊稱。當稱對方或其有關事物時,常用「大」「芳」「高」「貴」「雅」「賢」「玉」「華」「令」等字來表敬意。敬稱對方為大駕、足下或臺駕。敬稱年長男人為大伯,年紀相仿的男人為大哥,尊稱年長者為大爺,年齡小的男子平輩為賢弟、侄子為賢侄,對方的兒子為貴子、令郎,對方的女兒為令愛、令千金,對方的學生為高足;問對方的姓氏為貴姓,對方的名字為大名,年輕女子的名字為芳名,尊長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叫名諱;問人的表字是臺甫;問對方的年齡是貴庚,問老人的年齡用高壽,年輕女子年齡為芳齡;問對方的生日用華誕,老年人的壽辰為大慶;問對方的書信或言辭是玉音、華翰;對方的房屋是華堂、華廈;對方的鄰居是芳鄰;對方的國家為貴國;對方的作品為大作;對方的見解是高見;對方的情意為雅意;對方的成全叫玉成等。

而凡是提及和自己有關係的都用到謙稱。在與別人說話時,謙詞的運用也很廣泛。說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詞前加上一個「鄙」「敝」「薄」「賤」「寒」「拙」「內」「愚」「小」「家」「舍」「老」等字,來顯示說話人自己謙虛的態度。自稱自己是小人、小可、鄙人、敝人、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後生、晚生等;稱自己的姓是敝姓或賤姓;自己的父親是家父、家君、家嚴、家尊、家翁,自己的母親是家母、家慈,自己的妻子是拙荊、內人或賤內,自己的兒子是小兒或犬子,自己的女兒是小女,自己的哥姐是家兄家姐,自己的弟妹叫舍弟舍妹,自己的侄子舍侄;自己的意見是愚見、拙見、鄙意或鄙見;自己的學校是敝校;自己的家是寒舍或敝處;待客的酒是薄酒;自己的技藝是薄技;自己送的禮物是薄禮;自己的情面是薄面;自己的文章或著作是拙筆、拙著或拙作;對年紀比自己小的人自稱愚兄;在朋友面前自稱小弟;青年讀書人自稱小生;沒文化自稱老粗;老年人謙稱老朽;老年婦女則自謙是老身等,提及自己時的謙稱真是數不勝數。

當然,在人與人交往中,帶有謙、敬色彩的詞語經常使用於一些動作上。古人也常用「拜」「奉」「恭」「敬」「垂」「俯」「屈」「光」「惠」「雅」「敢」「忝」等字表示對對方的敬重。閱讀對方文章是拜讀,訪問對方是拜訪、拜望、拜見或拜會,初見他人叫久仰,結識對方叫拜識,好久沒見是久違,托對方辦事叫拜託、奉托,別人的幫助叫鼎力,請別人給予方便的叫借光,請別人做事或讓路叫勞駕,感謝對方是拜謝,佩服對方是拜服、敬佩,回復對方叫奉復,告訴對方叫奉達、奉告或敬告,勸告對方則是奉勸、進言,歸還物品叫作奉還或璧還,陪伴叫奉陪,自己贈送東西出去叫奉送,對方贈送東西給自己叫惠贈,祝賀叫恭賀、敬賀、拜賀或恭喜,等候叫恭候或敬候,邀請叫恭請、敬請,迎接叫奉迎、恭迎,邀請人到達是屈駕,對方對自己的愛護是垂愛,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叫垂青,別人對自己的詢問是垂問或垂詢,別人對自己的思念稱垂念,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的理解叫俯察,對方或上級的體念是俯念,對方或上級的允許是俯允,顧客來到叫光顧或惠顧,客人到來叫光臨或勞步,對方到達叫惠臨,對方保存是惠存或笑納,對方允許是惠允,請人委屈遷就職務為屈就,請求對方指教稱為雅正、見教、賜教或指正,冒昧地詢問是敢問,冒昧地請求是敢請,冒昧地麻煩叫敢煩,自己有愧被列入或處在其中辱沒了他人叫忝列,有愧處在其中叫忝在,有愧地擔任叫忝任,請人勿送叫止步或留步,請人原諒叫見諒、包涵或海涵,請對方看信叫臺鑒,請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贈品叫賞臉,依賴別人的富氣使自己幸運叫託福。

中國人謙稱自己和敬稱他人,就是在追求一個「和」的境界。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禮儀文化,更是中國人潛藏千年的「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