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蓴鱸之思」有什麼文化內涵

「蓴鱸之思」出自《晉書》,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故而,之後蓴鱸之思便有了一種濃濃的思鄉歸情,是一種對家文化的回歸和感念。尤其是在外做官的人,為官、為政都要謹慎,這個時候,就很容易想起家中自在的好來。張翰便是如此。但是,在這句話之後,除了思鄉之念,是否還有其他更複雜的情感和深刻的含義呢?

史書記載,張翰博學多才,善作詩賦,提筆立就,文思泉湧。年輕時抱持著強烈的入世情懷,十分想要有一番作為,充滿了年輕男子的朝氣和理想。當時掌握朝廷實權的齊王司馬冏慧眼識珠,看中了張翰的才華,任命他為大司馬東曹椽。這是一個重要的職位,直接掌管官員的舉薦和任免。可以說,這是一個在仕途上的飛黃騰達的機會。然而,張翰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在京城任職期間,他就敏銳地發現,這是一個動盪不安的社會。惠帝痴傻,一些野心家躍躍欲試,都想登基稱帝。惠帝在位的十七年中,先後有八位王爺進行窩裡鬥,皇權篡奪劇烈,表面上觥籌交錯,實際上刀光劍影,殺機四起。雖然司馬冏當時正操持權柄,勢力如日中天,但張翰卻產生了一種大禍臨頭的危機感,他從當時紛亂的權力傾軋中,從齊王獨攬朝政、日益驕橫並且信任小人的所作所為中預測到了司馬冏必敗的結局。此時正值秋天,詩人看到秋風起,白雲瑟,草木黃落雁南歸,頓時感悟到時光流逝、流年虛度,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想起了往昔的鄉居生活與家鄉風物,尤其思念起吳中特產、味道特別鮮美的菰菜、蓴羹、鱸魚膾,於是詩筆一揮,寫下了著名的《思吳江歌》:

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

單從全詩的字面上看,此恨此悲是因「蓴鱸之思」而起,但如果聯繫寫作此詩的政治處境和動盪局勢,其所含的政治失望、避禍全身之意也就很明顯了。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因為擔憂朝廷內亂、國無寧日的局勢而變得愈加強烈,這裡卻拋開對時局的感慨,將遠離

亂世的深層心理轉化為對美食的慾望,實屬無奈之舉。其實,張翰本性放縱不羈,任心自適,見世道紛亂不堪,早生歸退之意。《世說新語·識鑒》記載,張翰曾對同鄉好友顧榮說:「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

自古文人名士在嚮往建功立業的同時,常常將回歸自然作為調適身心的最好去處;都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現實入世理想已經察覺到距離的時候,崇尚自然的思想為他們提供了一條超越現實的途徑,這個時候隱居生活不得不說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在山水田園之間,獲得一種自然清心的力量,沒有塵世的爭鬥,沒有爾虞我詐的煩惱,在那裡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靈魂中那些因為入世而受到的傷害,就以這種出世的情懷予以治療。故而之後「蓴鱸之思」成了厭棄仕途、歸隱山林、維護個體人格獨立、嚮往自由自在生活的代名詞。

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蓴鱸之思引起了後世文人的深切共鳴。唐人詩中,以蓴菜鱸魚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顥有七絕《維揚送友還蘇州》:「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嚮東吳。」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蓴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皮日休《西塞山泊漁家》:「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蓴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到宋代,詩人們似乎興趣更濃。對張翰因思家鄉美食而辭官返鄉的舉動,詩人們不僅理解,而且多加褒揚。辛棄疾的《水龍吟》中有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蘇東坡也有妙句:「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歐陽脩為張翰寫過很有感情的詩:「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歸隱言難明。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蓴菜膾鱸羹。」

後來,不少文人因迷戀張翰蓴鱸之思的典故,來江南感受蓴菜鱸魚的美味,而被賦予了如此深情的松江鱸魚自是不負眾望,以其肉質細嫩,味極鮮美,坐擁「江南第一名魚」之譽,在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中受到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