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之「公」表現了什麼含義

公子,作為古漢語的稱謂。既是古時指稱諸侯的庶子,用以別於世子,比如《儀禮·喪服》:「公子為其母,練冠,麻,麻衣縓緣。」鄭玄註:「公子,君之庶子也。」唐代韓愈《答呂毉山人書》:「夫信陵戰國公子,欲以取士聲勢傾天下而然耳。」北京大學教授李開元先生在《秦始皇的秘密》一書中提到秦始皇長子以外的兒子時,便是用的「公子」稱呼,比如公子將間和公子高。又可用來稱諸侯的女兒,比如《公羊傳·莊西元年》:「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何休註:「謂女公子也。」後來泛指讀書人或是指出身豪門、年輕英俊的男子,尊稱有權勢地位的人,比如《史記·貨殖列傳》:「游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宋代蘇軾《王定國真贊》:「雍容委蛇者,貴介之公子,而短小精悍者,遊俠之徒也。」《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此事一時傳遍了臨安府,王孫公子,富家巨室,人人來買宋五嫂魚羹吃。」

那麼,公子的「公」究竟說的是什麼呢?

有人認為,公子的「公」來自公母的公,是男子的意思,這就大錯特錯了。

公子的「公」是一個敬稱,它實際上是來自公私的公。「公」是個會意字,上面一個「八」字,表示相背;下面一個「ム」字,是「私」的本字。「與私相背」,當然是「公」字了。《賈子·道術》說:「兼覆無私謂之公。」《韓非子·五蠹》也說:「背厶謂之公。」

可是要說公子的「公」是源自與私相對的「公」,好像還是有點兒講不通,總不能說帶有敬稱的「公子」是指公家或公共的兒子。

關於公子的「公」,還是要先從「私」字談起。在我國古代,小家小族稱為「私」。這在《左傳》里表現最為明顯,《宣公十七年》中的「請以其私屬」,《襄公二十五年》中的「請以其私卒誘之」,還有《僖公二十四年》里的「而後聽其私政」等等,這裡的「私」都是族、小國或大家庭之意,也是禹時「天下萬國」的「國」字之意。

隨著家族小國的出現,同時也產生了包括族、小國在內的諸侯國,大的諸侯國與稱為族、小國的「私」相對,就稱為「公」,諸侯國的國君叫作「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左傳》中凡以「公」字打頭的詞語都與諸侯國有關。「公族」是指「(諸侯國)國君宗室子弟」,「公卒」是指「直屬(諸侯國)國君的軍隊」,「公門」是指「(諸侯國)國君宮廟之門」,「公事」是指「(諸侯國)國家事務」,「公室」是指「(諸侯國)國君的政權及力量」,「公宮」是指「諸侯辦事與生活之公室」,「公乘」是指「諸侯的兵車」,「公徒」是指「諸侯的親兵」,「公卿」是指「諸侯的大臣」,「公館」是指「(諸侯國)國君在境外的住所」,「公寢」是指「(諸侯國)國君住宿所」,「公孫」是指「諸侯之孫或從孫、再從孫」,「公女」是指「諸侯之女」,等等,當然,「公子」也是指「大(太)子之外的諸侯之子」。這樣,作為諸侯之子的「公子」就具有尊貴的含義。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四公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當時的公子對整個天下的影響很大,甚至往往因為公子的存在而使別的國家畏懼公子的勢力,從而不敢冒犯該公子所在的國家。所以,「公子」的「公」在這裡更多的就是顯示一種尊貴的意思,表現一種敬重的味道,這是一種尊稱的含義。

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字還被進一步引申,用來尊稱自己敬重的人或是自己的長輩。比如把包拯稱為包公,把海瑞稱為海公,把外祖父稱為外公等等,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