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來尊師重道,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北京大學歷史系鄧小南教授的說法是,中國自古以來,「人有三尊,君、父、師」。《呂氏春秋·尊師》中就說:「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對師者的尊重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將老師稱為「西席」,就是表達尊重的一種方式。
《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古人席地而坐,西方的座位最尊貴。賓主相見,讓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這個座位稱為「賓席」,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稱為「西席」。既然把老師處處尊為上賓,上賓之位,當然就是坐西面東的席位了。《大戴禮·武王踐阼》:「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古人最敬重的就是老師,所以把老師稱為「西席」。同時主人也被稱為「東家」因為主人要坐東面西的席位陪客。
最初將老師稱為「西席」的,是漢明帝劉莊。
漢明帝劉莊堪稱尊師的楷模,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拜桓榮為老師,登上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後漢書·桓榮傳》云:「顯宗即位,尊以師禮,甚見親重,拜二子為郎。榮年逾八十,自以衰老,數上書乞身,輒加賞賜。乘輿嘗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几杖,會百官驃騎將軍東平王蒼以下及榮門生數百人,天子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大師在是'。既罷,悉以太官供具賜太常家。其恩禮若此。」劉莊常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請桓榮坐嚮東的位子,並替桓榮擺好桌案和手杖,親自手拿經書聽桓榮講解經文。他為何讓老師「嚮東」坐呢?原來,漢代室內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嚮東方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東」的座次,明帝這樣安排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清人梁章钜《稱謂錄》記載:「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故師曰西席。」
皇帝以身作則尊敬老師,自然起到了率先垂範的良好作用。老師也逐漸有了「西席」的稱謂。後來人們把家塾延師稱為「西席」,也有的稱為「西賓」。柳宗元《重贈劉連州》寫道:「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賓。」明瞿佑《歸田詩話》中記載:「無何居間寓金臺,太師英國張公延為西賓,甚加禮貌。」
《紅樓夢》中屢次出現「西賓」和「西席」這兩個詞,在不同的版本中,就採用了不同的說法。如有的版本則寫作:「因聞得鹽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託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然而有的版本寫道:「知他正要請一西席,教訓女兒。」都是指老師、先生的意思。
直到1949前,「西席」一詞仍在沿用,鄒韜奮在《經歷》附錄《我的母親》中寫道:「母親覺得非請一位西席老夫子總教不好,所以家裡雖一貧如洗,情願節衣縮食,把省下的錢請一位老夫子。」
「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到宋元時期,人們習慣於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除了「西席」「老師」之外,還有「山長」「先生」等稱謂來指代師者,都飽含尊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