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之間的稱謂

關於丈夫與妻子的由來,大概的情形是這樣的。在我國某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有了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所以,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妻」最早見於《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老婆的通稱。《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來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配偶關係是最基本的親屬關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賈彥德先生認為古時親屬關係之間的稱謂是圍繞最基本的配偶關係而衍生出來的生育關係及同胞關係。這裡就來講一講最基本的配偶關係的稱謂。古代夫妻之間的稱謂,通常有「面稱」和「背稱」兩種,也就是說,人前一套,人後還有一套,其中存在著挺有趣的差異。

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古裝戲裡常聽的「娘子」「夫人」「相公」「郎君」「官人」等,這都是「面稱」,是夫妻當面稱呼對方的,這幾個稱呼在當時還算是比較普遍的。表面上看,夫妻雙方彼此尊重,可一背過臉去,情況可就大不一樣了。妻子對丈夫的「背稱」顯得較為恭敬,叫「夫君」「外子」等,丈夫叫妻子可就不堪人耳了,叫「內子」還算是不錯的了,有的還要加上個「賤」,喚作「賤內」,這就顯得不太厚道,也有叫「拙荊」的,用現代話翻譯,就是「窮女人」。但是千萬別誤會人家真的窮,「拙荊」「賤內」在古代可是有文化的官家人用的,平民百姓一般只能叫「妻」,或者乾脆就叫「屋裡的」。

再來看看古代國人對丈夫的稱呼。看看我國古代聰明的老祖先是如何正名的,以及這個「名稱」是如何流變的。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古時叫丈夫為「良人」,從中不難看到古代丈夫們光輝高大的形象,古詩里就有「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里」。「良人」一詞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良人」,丈夫稱自己的妻子亦為「良人」。從這兒可以看出當時男女地位大抵還是比較平等的,但這種不加區別的稱呼也會給夫妻間帶來很多不便。

後來就根據「說文解字」,在「良」字音義上加以區別:在「良」右邊加「阝」,變成「郎」;在「良」左邊加「女」,衍成「娘」。「郎」就代表丈夫了,李白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義山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又隔蓬山一萬叢」,花間詞中有「問郎花好儂顏好」等等。

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時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官人便是在這個年代產生的。宮廷中,出現了「官家」一詞;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這一稱謂。有的妻子稱自己的丈夫為「官人」。從這個稱呼中,可以看出隨著宋代理學的興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個新臺階。

除此之外,古時妻子對丈夫的稱謂還包括「老爺」「相公」「郎君」「外子」等。

夫妻之間的稱呼,具有濃郁的情感化特徵。因此,古時丈夫對妻子的稱謂就具有以下幾種情況:

皇帝稱妻子叫梓童;宰相稱妻子叫夫人;文人稱為拙荊;雅士叫執帚。商賈稱賤內;士人叫妻子。酸秀才稱娘子;莊稼漢叫婆姨。有修養的人稱太太;普通人叫老婆。

其中,小君細君: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荊妻: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有表示貧寒之意;娘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糟糠: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內人: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為賢內助;太太: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