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玄」

「三玄」是魏晉時期人們對先秦典籍《老子》《莊子》《周易》三部書的總稱。「三玄」一詞始見於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篇》:「洎于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茲風指玄學清談之風。梁代清談復盛,《老子》《莊子》《周易》之學從而再興。

「玄」這一概念源於《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奧妙莫測之意。揚雄也講玄,他在《太玄·玄摘》說:「玄者,幽摘萬類,不見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說:「玄,謂之深者也。」稱《老子》《莊子》《周易》為「三玄」,是因牠們含有非常深奧的學問。魏晉玄學研究這種學問,所以有玄學之名。當時的玄學家無一不從事三玄之學的研究。例如: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注《老子》《周易》,著《老子指略》與《周易略例》;阮籍尤好莊、老與周易,作《通老論》《達莊論》和《通易論》;嵇康自稱「老子莊周,吾之師也」;向秀、郭象則注《莊子》。

魏晉三玄之學已與先秦的《老子》《莊子》《周易》不同,主要表現在:

首先,先秦的《易》學屬於儒家系統,魏晉玄學則以老莊解《易》,是儒道結合的產物。王弼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就是以老莊解《易》的典型代表作。其次,先秦的《老子》《莊子》是反對儒家禮教的,而魏晉玄學家所解釋的《老子》《莊子》,除嵇康、阮籍之外,一般是調和儒道,或主張儒道合一的。例如,王弼用老子的思想解釋《論語》,認為名教(儒家禮教)是自然的表現,郭象則認為名教即是自然,在他的學說中,儒家與道家是合二而一的。

如果追溯這兩種差別出現的原因,我們就必須要回顧當時的歷史環境。魏晉玄學是在漢代儒學衰落的基礎上,為了彌補儒學不足而產生的。從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東漢漢章帝《白虎通》將其無限神化,儒家思想一直是漢代占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由皇帝欽定並頒布天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東漢末年,社會矛盾激化,黃巾起義爆發,東漢王朝覆滅,儒學也受到沉重的打擊,「舊居之廟(指孔廟),毁而不脩,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蒸嘗之位」(《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兩漢經學隨之衰落。漢代經學,經注煩瑣,人不得其要領,神學粗糙,易被識破。到魏晉時期,統治階級無法再沿用前代的官方哲學,不得不建立新的理論來克服這些毛病。此時,玄學興起,哲學思辨精緻簡約,在政治上繼承了漢儒尊崇孔子的思想,同時在哲學上拋棄了漢代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說教,將老莊哲學進行改造以對儒家名教作新的理論上的論證,從而調和了儒道兩者的思想,彌補了漢代儒學的不足,一躍成為顯學高論,風行於世。

關於這一點,北大哲學教授、著名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做過精闢的論述。他認為魏晉的思想體現為「本體之學,為本末有無之辨」,它貴尚玄遠,其特點是稍略于具體事項,而究心於抽象的原理。與先秦諸子的百花齊放對比,玄學的重點,則在於融會貫通儒道兩家,刑名之論,陰陽家之說,則被儘可能的忽略掉;同漢代學術的質實相比,魏晉玄學則把形而上的哲理放在高位,論事辯理,不帶俗氣,別有風骨;它承襲儒道兩家的精華,又接引外來的佛教,使得般若經與《老》《莊》在一個自由的氛圍里對話,奠定了佛學在下一個世代里聲勢顯赫的基礎:天台華嚴,雙峰競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巔峰。最後,《老子》《莊子》,在哲學上原皆主張「有生於無」之說;魏晉玄學所解釋的《老子》《莊子》,講「以無為本、以有為末」或萬物的自生獨化。

老子認為,「有」為看得見的具體事物,「無」即是看不見的「道」,為萬物的本源。「有」由「無」產生。《老子·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了魏晉玄學這裡,「有無」問題已經成為中心。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貴無派把「無」當作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統一性的基礎,提出了「以無為體」的本體論思想。他們認為,在形形色色的多樣性的現象背後,必有一個同一的本體,否則多樣性的現象就雜亂無章無以統一,並認為這個本體即是無。在他們看來,「有」不能作為自身存在的根據,「有」只能依賴於本體「無」才能存在。崇有論者則反對貴無思想,否認無能生有,認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為體。郭象既反對「無中生有」說,亦反對有必「以無為體」說,主張有之自生說,並認為「有」是各個獨自存在的,不需要一個「無」作為自己的本體。把萬物都看作是自生獨化的,一切都獨化于玄冥之境,表現出神秘主義思想傾向。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