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自然養生觀

自古以來,醫道相通,尤以養生學最為突出。「攝生」、「攝養」、「養生」、「長生」等概念,為道家之言,如《老子》所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入軍不被兵甲。」道家的養生學說被傳統醫學所接受,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多是對道家學說的發展。《內經》中的常用概念,如恬淡、虛無、清靜、淡、素、朴,以及精、氣、神、真、元等等,亦多屬道家著作中重要概念。以養生而受到後世推崇的醫家,也大多出自道家,他們精通道家學說,如葛洪之稱抱朴子,陶弘景之自號華陽陶隱居,孫思邈之尊為孫真人。縱觀歷史,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對中國的養生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過歷代醫家與養生學家的不斷補充與豐富,最終形成了獨特的「中醫養生之道」。道家的養生思想十分豐富,對中醫情志養生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理念主要有自然無為的養生思想、重視修德的養生思想、形神相守的養生思想。

老子的養生之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楚縣人。據《史記》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不論老子是否真的活了二百餘歲,老子的長壽是無可懷疑的。他的養生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自然無為

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三十七章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認為「道」是化生天地萬物之母,也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總法則,其本性是無為的。「道」的最根本的規律就是自然、無為。按照道家的理解,「自然」就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即事物本身規律的體現。「無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加人為;同時,「無為」還有「無意識」、「無目的」的含義,也就是說,「天」或「道」的活動,完全是一種自然過程,沒有任何目的或意識。故「天」或「道」能夠長久:「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就養生思想而言,老子的「自然無為」指超越人為的強作妄為與嗜慾而達到自然而然、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老子又稱之為返歸「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即返歸自然純樸天真之性的返璞歸真之意。《內經》養生理論中所稱「天真」、「真氣」之「真」,即包含這層意思。

恬淡寡慾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意識到聲色對人健康長壽的損害,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養生主張。

老子告誡人們不要貪心追求名利,要清心寡慾,保持心和氣暢、體泰神清的心理狀態,自然可獲得健身延年。在老子看來,恬淡寡慾,清淨為上,對人的精神修養、情志調節起著很好的作用。會養生之人,一定要淡泊名利,禁聲色犬馬,除妒忌佞妄之心。

養生有法

老子的長壽還得益於他善於運用養生方法,他認為靈丹妙藥雖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有益於自身。他主張咽津以養生,平時「叩齒鼓漱」。這種方法在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翼方》中被總結為「服玉泉法」,認為口齒服玉泉的作用在於堅齒髮,利於益壽延年。老子還主張「致虛極,守靜篤」,保持著清虛靜篤的人生態度,人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生機。「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往則氣往。若欲長生,神氣相注。」老子把這種觀念付諸於養生實踐中,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四肢臟腑皆受其潤。如山之納雲,地之受澤。若練得氣之十通,則百病不生。

莊子的養生方法

莊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活到84歲,無疾而終,也是中國古代高壽的典型代表。莊子在養生方面有著比較成熟的理念與方法,他認為人若想達到長壽,必須有著豁達的心態,無憂無慮,安逸自在。他的養生之道要遵循自然法則,遵循自然之道,可以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解讀莊子的養生方法,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形神相守

《淮南子·泰族訓》有云:「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慾,養生之末也。」中國古代的養生以養性全神為核心,道家主張的「自然無為」強調的就是精神攝養,所謂「修道」、「養性」,道家養生重「德」之義。莊子道:「純素之道,唯神是守·······能體純素,謂之真氣。」「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恬而無為,動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又道:「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如何做到形神相守?《莊子·在宥》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因此,人若要長生久視,就應當經常收視返聽、恬淡虛無,使形神相守。

在中醫養生理論對形神關係有著相同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可見,道家思想對中醫養生的基礎理論、治療思維和養生方式等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啟發作用,其中蘊藏的博大精神的生命智慧,值得我們繼續挖掘、利用。

寡慾多壽

莊子認為私慾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心底無私,境界高遠,「可以保身、可以養身、可以盡年」。一個人若總是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天長日久必然會形勞神損,積慮成疾,疲憊不堪。因此,「寡慾多壽」是莊子推崇的養生秘訣,他承認「人慾不可絕」,但他認為人的慾望決不可縱容,人若縱慾必會招災致疾。莊子說道:「多行不義必折壽」,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才能安身圖志,成為頂天立地之人,存於浩瀚天地之間。

心齋坐忘

心齋坐忘是道家養心的具體方法,其中心齋是排除心中的一切雜念,使心虛靜的像齋戒一樣;坐忘就是凝神靜坐以忘心。這兩種方法開端是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而由莊子直接提出。莊子認為:「虛者,心齋也」、「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吐納導引

吐納就是「吐故納新」,是一種以調節呼吸為主的養生法;導引就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意思。先秦道家多用兩者作為「養形」的重要手段。「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在這裡莊子明確地提出了「吐納」和「導引」的概念,並具體描繪了兩種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

由此可見,道家的養生之道主張兼顧生理、心理、自然、社會四方面的因素,蘊含著一個整體養生模式。但在形神共養、自然與社會兼顧的前提下,先秦道家養生還表現出重調神輕養形、重自然輕社會的傾向。後世道家普遍加強了對「形」的重視,以至於早期道教「眾術合修」,突出了養形的主導地位。金元時期的全真教時已明確地提出了「性命雙修」的命題。另外,通過引儒入道,後期道家還彌補了先秦道家社會因素養生思想的不足,開始強調養生與入世相結合、重視修養世俗的道德。在葛洪「藉眾術之共成長生」這種「眾術合修」思路的影響下,道家養生形成了複雜而龐大的道家養生法體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