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無人作戰系統發展及啟示

近年來,全球無人作戰裝備市場持續增長,無人作戰領域成為各國加強軍事戰略博弈的焦點。美國《21世紀戰略技術》報告提出:「20世紀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紀的核心武器是無人系統。」在近幾十年的局部衝突中,無人作戰系統從小試牛刀到鋒芒畢露,每一次登場都表現驚豔。作為世界無人作戰領域的領航者,美軍著眼全球軍事戰略,從戰略規畫、概念設計、體系建設、技術突破、實戰運用等方面深研細耕、協同發力,保持了無人作戰系統賦能軍事實力的增長及地位,並不斷地為搶奪未來無人戰場主動權創造優勢。

美軍無人作戰系統發展概述

無人作戰系統的出現擴大了現代戰爭與傳統戰爭的差別,加速了戰爭形態向智能化方向的演變。從近年美軍直接參與、或者提供無人作戰系統援助的歷次戰爭來看,美軍的無人作戰系統在戰爭中發揮了突出作用,憑藉著隱蔽性能好、持續作戰能力強等優勢,有效降低了人員傷亡率、減少了作戰經費開支,對於作戰目的的達成起到有力推動作用。

無人系統戰略規畫持續推進。美軍具有超強的戰略管理和規畫能力,經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個龐大且細緻的戰略管理體系,推動著美國軍事力量的有序發展,無人系統領域亦是如此。《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是美國軍用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無人水面艇、無人地面車輛等無人系統全面發展的總體戰略指南,美國防部曾先後於2000年10月、2002年12月、2005年8月和2007年12月發布了4個版本。從2007年開始每2至3年會滾動修訂併發布一版未來25年的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目前美國公開發布的最新版是2018年8月的《2017—2042年無人系統綜合路線圖》。該路線圖是美軍未來25年發展無人作戰系統的綱領性指導文件,全面闡述了未來25年美國各種用途的無人系統研製、作戰使用情況,說明瞭美國對無人系統的未來需求、技術實現途徑、未來的發展規畫和設想,為各軍種提供了戰略指導。

為針對主要對手形成新「代差」優勢,各軍種也根據實際相應地制定了軍種「無人系統發展路線圖」,如陸軍《美陸軍無人飛行器系統路線圖(2010—2035)》、空軍的《美空軍無人機計畫(2009—2047)》《美空軍無人機系統發展路線圖(2013—2038)》《小型無人機系統飛行計畫(2016—2036)》、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聯合發布的《無人作戰框架》、海軍的《智能自主系統科技戰略》等。

無人作戰力量編制規模擴增。早在2002年3月,美空軍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人攻擊機中隊,將無人作戰力量編製成獨立單位。隨著無人裝備發展以及著眼作戰任務需要,美軍不斷地優化作戰力量結構,增加無人作戰系統,提高無人作戰力量的編制比例。據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底,美軍空中作戰司令部編無人機聯隊1個、無人機飛行中隊7個、無人機訓練中隊3個,空軍國民警衛隊編無人機聯隊1個、無人機飛行中隊4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編無人機中隊3個,海軍編無人機中隊2個,海軍陸戰隊編無人機中隊3個。截至2015年初,已在陸軍步兵戰鬥旅、斯特賴克戰鬥旅、重型戰鬥旅下的工兵營中編有1個近程戰術無人機排,火力旅下編有1個戰術無人機連,師屬航空戰鬥旅下編有1個灰鷹無人機連,第160特種作戰航空團編有2個灰鷹無人機連,國家訓練中心編有1個灰鷹無人機連。2017年9月組建了第一個獨立的水下無人潛航器中隊—UUVRON1,配備各類無人潛航器隨艦執行ISR、反水雷和協助反潛等任務。2020年10月1日,海軍又成立第一個艦載無人加油機中隊。擬在2023年夏末前,建立有史以來首支水面無人艦隊。2023年3月7日,美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在美國航空航天大會上披露未來美空軍戰鬥機部隊將由1000架高度自主的先進無人機、200架下一代空中優勢隱形戰鬥機(NGAD)和300架F—35隱形戰鬥機組成。海軍陸戰隊計畫2030年左右在團下建立機器人(無人戰車)營,並設想無人作戰平台分別占到100%、36%~75%、35%以下三種比例的編配模式。

無人作戰體繫結構不斷優化。美軍是世界上擁有無人作戰裝備類型最全、數量最多的軍隊,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無人作戰裝備體系。現美軍中服役的無人機型號多達數十種、數量達一萬多架,涵蓋高空、中空長航時、小型、微型種類的無人機,可遂行情報偵察、預警、目標捕獲、火力打擊、戰效評估、反潛、反艦、掃雷等多樣化任務。隨著自動化、人工智慧和通信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成熟,美軍憑藉技術優勢推動無人系統進入快車道,通過推陳出新,不斷完善裝備體繫結構,使無人裝備系統領域呈現出智能化、綜合化和體系化優勢。從類型結構上看,其類型從最初的無人機擴展到地面無人車/機器人、無人水面艇、水下無人潛航器,甚至空間、臨近空間無人飛行器;從性能功能上看,已逐步由性能水準較低向高性能發展,由作戰功能單一向多功能拓展,基本滿足執行惡劣條件下多樣化作戰任務需求;從體系評估上看,將無人作戰系統納入淨評估等體系檢驗技術運用、賦能作戰效能,效果顯著。

無人系統戰場運用日益廣泛。發揮無人作戰系統優勢,實施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成為美軍現代戰爭中重要的作戰樣式。而且美軍正在將作戰體系儘可能地向無人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的參與。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操縱龍眼、影子200等無人系統進行近距偵察、危險探測、目標獲取和毁傷評估等;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使用空中無人系統穿梭于山林茂密、溝壑縱橫的複雜戰場完成了大量偵察、監視等任務。使用捕食者無人機發射地獄火飛彈,成功擊殺基地組織的軍事首領穆罕默德·阿提夫;美軍也曾使用死神無人機執行精確斬首行動,通過搭載的光電探頭識別打擊目標,成功實施擊殺蘇萊曼尼。美海軍為實現「小而快、精準而有力」的建設目標,提高滿足作戰需求的保障體系,開始嘗試無人機補給。2023年2月19日,美軍在日本海上自衛隊陸戰航空站進行投送演習時,使用CH—53E超級種馬運輸直升機吊運悍馬戰車。未來,無人系統將會出現在任何一場戰爭中,而且承擔作戰任務的比重將越來越大。

美軍無人作戰系統發展趨向

經過理論、技術、實踐的多軌發展,美軍無人作戰系統從靶機、偵察、打擊等單一功能向察打一體、智能化方向演進,引領著世界其他國家軍事無人作戰系統的發展方向。為深入契合其「分布式作戰」思想、「敏捷戰斗部署」概念,保持與作戰對手的「代差優勢」,美軍加大無人作戰系統的研發投入,推動無人作戰系統向智能化、集群化、多能化、全域化縱深發展。

指揮決策智能化。軍事智能化發展,標定了無人作戰系統智能化發展方向。美軍無人作戰系統現階段處於局部智能狀態,但是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其軍事智能化發展程度只會增強不會減弱。以人工智慧為主導,推動由無人作戰系統建設要素齊全向無人作戰系統建設更加智能方向發展,感知方式由人來判斷目標屬性向基於人工智慧的目標識別、特徵資訊獲取的方式轉變。2022年10月,美陸軍啟動為期3個月的「會聚工程—2022」演習,整合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和自主性,驗證、測試和評估新興技術和能力,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推動由人工操作人腦決策向自主學習智能決策方向發展,決策方式由單一依靠人來決策向以人為主、人機智能交互決策為輔的方式轉變,通過設立專門機構推動美國各軍種的無人系統加快融入人工智慧、大數據及機器學習等關鍵技術,以算法驅動決策,實現靈活高效的輔助決策。

美軍推行的馬賽克戰作戰體系和無人機蜂群,可根據作戰任務和作戰目的,動態、自適應、可重組地構建作戰體系,分工作戰任務,配置作戰能力,評估作戰效果。美軍正在將人工智慧「小群模塊式」融入作戰體系各環節,逐步實現多種無人平台、無人系統之間的高度自組織協同作戰以及有人系統與無人系統之間的互信協同作戰,向智能化演進。雖然早期的機器人通常只表現出自動化的能力,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進步將有助於開發具有更高自主水準的系統。未來的無人系統將實現從遙控和自動化系統到擁有接近完全自主能力系統的跨越。

作戰編組集群化。鑑於單體能力仍難以形成規模化作戰能力,美軍正在推動無人作戰樣式由「單平台遙控作戰」向「智能集群作戰」發展,模擬「蜂群」「蟻群」和「魚群」等集群行為構建仿生學編隊,以實施自主協同作戰、開展分布式殺傷與飽和式攻擊。無人系統集群是為完成統一的任務目標,多個同構或者異構無人系統構成的協作系統,主要是以集群智能控制算法、協同感知、協同任務規畫及高效低成本平台技術為基礎,形成以無中心、群控制、高湧現等為特徵的整體作戰群組。由於無人系統集群可執行的任務複雜多樣,自適應環境,對抗交換成本低,抗毁性高,直接通信量小,具有顛覆未來戰爭樣式的潛力,所以美軍將其列為實現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顛覆性技術之一,開展了諸多圍繞集群化作戰概念的項目試驗以提高集群化作戰能力,例如美國啟動的進攻性蜂群使能戰術(OFFSET)、小精靈(Gremlins)、低成本無人機集群技術(LOCUST)等無人機集群技術項目。2012年開展13艘水面艇集群防護測試;2015年50架固定翼無人機集群飛行;2017年103架山鶉微型偵察無人機集群飛行等;2022年美陸軍開展「試驗性驗證網關演習」(EDGE),成功完成規模為30架的無人機集群作戰試驗。風險與機遇同在,迄今為止,美國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完美應對無人機蜂群的潛在戰略風險,這也同時證明集群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價值。

功能拓展多樣化。無人系統已經由單一功能向多個功能拓展,呈現出多類型、多用途等特點。一是按照作戰鏈路功能需求,從偵察巡視搜集情報、數據通信傳輸資訊、引導火力精確打擊、攜彈瞄準火力毁傷、戰場效能實施評估等賦能無人作戰裝備,進一步提高隱形能力以及長航時、遠航程、高負荷等性能,完善察打一體化,實現覆蓋OODA整個環路功能上的拓展。二是按照任務需求,諸如遠程運輸投送、作戰支援保障、伴隨火力打擊、作戰電磁干擾等定製專門無人系統,融合作戰體系,提高作戰能力。據悉,美海軍陸戰隊下步將進行「蜂群」式投放補給測試。

戰場空間全域化。當今時代,威脅日益多樣化,戰爭形態呈現混合特徵。美國是實施混合戰爭的行家,也是應對混合戰爭的老手,開始重點將無人系統技術從特定領域轉移到不可知領域,通過實現與聯合部隊結構的無縫連接和整合,提高其他領域應對威脅或助力提昇戰略威懾等綜合能力。從近年來的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看,無人化作戰力量運用已突破時空限制,貫穿陸、海、空、天、電、網等領域,覆蓋戰略、戰役、戰術不同層級,高中低空甚至臨近空間等不同空域,大中小甚至微型等不同量級,呈現多維全域的發展趨勢。美海軍計畫2023年夏末前,組建有史以來第一支無人水面艦隊。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美軍將整合空中、海上、地面等域無人系統,實現平台之間的能力互補,大大提高無人系統聯合作戰能力。

隨著無人系統滲透式發展,將逐步替代有人系統,成為智能化戰爭的主戰裝備。美軍也在不斷地加強海外無人作戰力量的部署,提高分布式任務完成能力。無人系統在軍事領域的運用是暴力手段的豐富和發展,同時也是遏制暴力、維護和平的手段,為保持無人系統有序使用和健康發展,應當像預防核戰爭那樣,保持對無人作戰系統發展應有的約束。因此,解決無人系統所面臨的倫理文化、法律政策等領域內的障礙,也將成為無人系統發展的重要內容。

主要思考

從使命任務看,無人系統從輔助作戰任務正逐漸向主戰任務轉變;從建設規模看,世界主要國家正在加緊布置規畫,拓展無人裝備列裝率。原則上講,無人作戰不可能完全取代有人作戰。世界主要國家歷經戰爭檢驗,無人作戰系統已日漸成熟,形成了具備一定優勢的戰略力量。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在軍事力量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亟需瞄準強軍目標加強智能化建設,在無人作戰領域加強戰略推進、堅持體系建設、激活人才資源、突破關鍵技術、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並向施力、提檔加速。

加強戰略推進。無人作戰系統存在與發展的主要意義在於代替指戰員高效執行能力局限、情景危險等不利條件下的任務。受限於科技發展的瓶頸,無人系統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取代有人系統,而是與有人系統長期協同存在,因此應當合理布局、穩步推進。從戰略層面講,將無人作戰系統納入國家無人系統發展體系,規畫設計戰略指導,科學制定無人系統發展路線圖,著眼科技的快速更新,定期修訂完善。從執行層面講,組建專門負責機構,牽頭負責整合各領域研究力量,完善科研全產業鏈的管理,規範無人系統建設標準,統籌調配發展資源,減少重複研究成本,促進現有企業科技成果向軍事領域轉化,推動無人系統高質量發展。

堅持體系建設。重點向「多兵種」集成化方向發展,逐步建立起功能齊全、結構合理、性能卓越、多域覆蓋的無人作戰系統體系。著眼作戰能力提昇,堅持「緊貼實戰」打通「體系鏈路」,持續在緊貼實戰的對抗環境下探索無人作戰系統戰鬥力生成機理,貫通作戰概念從構想設計到落地見效的體系鏈路,推動無人系統實戰能力快速生成,為制勝未來智能化戰爭奠定堅實基礎。把握體系建設重點,通過場景布設、戰法創新等方式,探究作戰任務需求,牽引無人系統功能實現全面拓展;攻克體系建設難點,解鎖有人系統限制,運用科技與非科技、有人或無人相結合等手段,靈活方法、攻堅克難,完整鏈路結構;打通體系建設堵點,根據作戰整體閉合迴路運轉情況,堅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穩暢體系資訊流貫通全鏈;優化體系建設節點,評估無人系統建設效能,堅持戰鬥力標準局部優化,提高無人系統對作戰效能的貢獻率。

激活人才資源。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人始終是智能化武器裝備的發明者、製造者和運用者,是戰爭指導和作戰力量不可替代的能動主體。美軍各種人工智慧相關戰略規畫和實踐活動都特彆強調與產業界和學術界合作。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健全完善人工智慧、無人系統等專業領域人才體系;另一方面,構建良好的專業領域科研環境,推動無人系統現代化發展。

突破關鍵技術。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堅持戰鬥力標準,以重點領域突破帶動系統能力提昇,推動無人作戰系統高質量發展。要加強科研鏈條起始端一基礎研究,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把世界科技前沿同無人作戰系統功能需求結合起來,支撐無人系統作戰功能實現;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國外核心技術封鎖,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要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加深軍民融合發展,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軍民技術耦合賦能無人系統健康、穩定、快速發展;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堅持科技開放,增強重要科技能力優勢互補,提高集智攻關技術難題能力。

完善制度保障。對戰爭進行倫理和法律的約束及制衡,是人類長期努力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因此,一方面,通過法制規範推動發展高效高質,明確相關領域部門的責任、界定權責邊界、完善激發獎勵機制等,打破部門技術發展壁壘、消除發展中的利益藩籬,為無人作戰系統實現快速發展鋪路奠基。另一方面,通過立法形式規避發展困境問題,要深刻汲取美軍發展無人作戰系統所衍生出的或是視野範圍內所能預測的倫理、合法性等困境問題經驗,加強法治體系建設。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