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公子」之「公」表現了什麼含義

公子的「公」是一個敬稱,它實際上是來自公私的公。「公」是個會意字,上面一個「八」字,表示相背;下面一個「ム」字,是「私」的本字。「與私相背」,當然是「公」字了。

古代夫妻之間的稱謂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看來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

古人為何把老師稱為「西席」

《呂氏春秋·尊師》中就說:「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對師者的尊重體現在各個方面,其中,將老師稱為「西席」,就是表達尊重的一種方式。

「夸蛾氏」是什麼神仙

《列子·湯問》篇中「愚公移山」的寓言盡人皆知。其中有一句: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這個夸娥氏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太歲」是指什麼

《續文獻通考·郊社考卷一百九》上記載:「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週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

「仙人」等於「真人」嗎

在道教文化中,總有兩個很有玄妙意味的詞被提到「仙人」和「真人」,一聽到這兩個詞似乎就馬上給人一種騰雲駕霧、降妖伏魔的神仙形象。那麼,這兩個概念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

何謂「粒食」和「粉食」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陳澔集說:「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南朝梁沉約《均聖論》:「嘉穀肇播,民用粒食。」唐朝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

烹調上為何要講究「五味調和」

「五味調和」原則是中國傳統烹調術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審鑑的最高境界。中國烹飪視「味」為靈魂,十分講究「鼎中之變」,以味為魂、求味之和堪稱是其顯著特徵N!。

什麼是「八珍」

應該說中國歷代「八珍」的內容各不相同。雖然在不同的時代,「八珍」有不同的定義,然而有一些十分珍貴的食材仍然是十分典型的。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古代都有哪些比較珍貴的食材。

古代的食器都有哪些用处

鼎是一种炊具,用来烹煮鱼肉等食物。鼎一般有圆腹三足,腹身有图纹。有的鼎足铸有怪兽,并有圆盖。鼎足下面可以烧火,食物烧好以后就可以在鼎内取食,真可谓炊餐合一。

為何有「五果為助」的說法

在五穀為養的理論背景下,五果與五菜(葵、韭、藿、薤、蔥)、五畜(牛、犬、羊、豬、雞)一樣,在五穀食物不足的情況下,都可以作為補飢性食物,

為什麼古代稱豪門為「鐘鳴鼎食之家」

飲食的規模和質量,固然表現著生產和烹調的水準;它也是一面鏡子,反映著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鐘鳴鼎食,就是指一種高貴的生活狀態,反映出整個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貴。

「蓴鱸之思」有什麼文化內涵

「蓴鱸之思」出自《晉書》,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返回頂端